何以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8-01
一、对语文功能认识观念的改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新规定:语文课程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刘定一在《传统课程八弊》中说道:“传统课程至少抛弃了两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相对于科研成果的科研过程,另一个是科研的主体——人本身。”确实,传统的观念重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高考考的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而把语文课程搞成单纯的应试技巧的传授,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审美情感教育,本身好端端的语文让教师上的疲倦,学生学的讨厌。新课改的出台规定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并重,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先的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观念,把语文课从枷锁中解救出来,把我们教师从繁重的教务中解脱出来。我们绝不能抱残守缺,固守不改了。
二、对语文地位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提出后语文绝不是单纯的一门专业课程。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可惜的是,学习语文的最广阔的天地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人为的封闭。”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课内外衔接,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不要把语文课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或者仅仅为考试而上语文课,不要把语文割裂开来。
三、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把学生的在课程上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没有了思想,少个性,缺了活力。新课标的出台,从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上都提出全新的要求。它“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老教育以消灭问题为目标,新课标以发现创新为目标”(巢宗祺语),这就要求我们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特别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七宝中学的新探索》、《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此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與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我们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不要把自己看成权威,要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赏识。
四、评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这一评价方式把老师和学生全部都困在了数字上了,扼杀学生的个性,把学习变成生产线——培养出相同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摧残学生更摧残教师,师生关系弄的很是紧张。其实,学生们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也许真是因为你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此次的新课标的出台,遭到部分人的怀疑,甚至是反对,可以说新课标的提出是全新的改革,他与其他的改革一样,必然会遇到阻力,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接受它,行为上才能落实它。新课改说是课程改革,但是它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只有改变观念才能适应发展,只有学习才能适应课改,只有反思才能做好课改,但愿我们不要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蔡振秋语)”。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热爱专业知识知难而进的行动者,以终身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者,善于在实践中摸索中的探索者,从反思中发展的思想者(朱小蔓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我们学校的发展,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改变观念共同探索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