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军
摘 要:课堂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把兴奋点由课间活动带回教室,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数学课导入的“趣”“精”“导”“巧”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其设计的艺术性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取得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导入方法
一、要突出一个“趣”字
所谓“趣”,就是要激起疑问,引发兴趣。一个人的兴趣愈浓,其观察力就愈强,感知、思维、记忆能力就愈强。因此,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这样设计:上课铃响了,教师拿着铝合金做的大镜子,走进教室,并往讲台上一放。教师这一反常的举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想:“老师用这个大镜子要于什么?是不是检查我们的卫生?是不是……”这种好奇心会马上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指着镜子问:“你们知道制作这个大境子要用多少米的铝合金条吗?”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并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再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先出示这样两句:“阿Q和小B在看《W的故事》。”“我在X市街上遇见一位朋友。”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再出示“0.45×x”和“4+x=8”,问:“两道式子中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也可以表示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接着教师揭示课题。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用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之中。
二、要注意一个“精”字
所谓精,就是要求导入要简洁、精炼。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一节课的最佳注意力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导入时千万不要啰嗦,要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问,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
如教“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手中的书本等材料,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定价各是多少元。如《数学》定价7.00元,《每课一练》定价4.90元,《作业本》定价3.30元。教师问:“这些数各表示多少钱?”学生得出:7.00元=7元,4.90元=4.9元,3.30元=3.3元。“为什么7.00元会等于7元,4.90元会等于4.9元,3.30元会等于3.3元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用最短的时间,精炼的话语导人新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求知识,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导人设计,非常精炼实用,不但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强调一个“导”字
所谓导,就是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或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具有导向作用,要能够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出示:(3×4)×5,3×(4×5),3×4×5这一组相似的三至四道题让学生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同一组题中算式的异同、运算顺序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组题中的三道题的乘积相同,运算顺序不同,从而自然地导人新课。
又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一上课教师并没先问学生:“你们生活中平时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而是这样设问:“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是圆的。”“方的行不行?为什么?”随后,教师随手在黑板上面画一个椭圆,问:“这样行吗?”“也不行。”“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这样,骑起来就一会高,一会低。”“噢,为什么圆的就行呢?”这句设问画龙点睛,把圆的基本特征即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相等渗透进去了。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然后进行讲授新知识。在这里,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到研究圆这样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问题上,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做精心的设计。
四、要注重一个“巧”字
所谓巧,就是导入方法、火候要巧,令人有自然、恰当、水到渠成之感,使学生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出示一组数12,69,313,9210,10066……问:“哪些数能被3整除?”师生之间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来。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的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什么决窍判断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诱导,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在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