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娟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行,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新型素质人才,开始鼓励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拓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本文主要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实践操作策略。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实践策略
引言
伴随科学与知识时代的来临,研究性学习在培养人才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高中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也渐渐采取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能够将高中英语的活动目标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更加透彻地表现出来,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英语合作交流能力有重要意义。研究室学习模式是指以老师为指导,学生自主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资料获得英语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促进者,真正作为教学主体的是学生,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拓展学习内容,加强英语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获得英语知识水平的提升。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开放性、探究性及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确立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学习兴趣,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是主动性地接受和探索知识,使得英语知识框架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定成果,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英语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策略
2.1利用研究性特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研究性学习有着鲜明的学习特点,高中生由于学习的科目和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感觉学习任务十分枯燥无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不利于今后的研究性英语学习。研究性学习有着鲜明的学习特点,跳出了传统的学习框架,采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指导性角色,从而让学生真正放开手脚,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
2.2创新性分组讨论研究,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研究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与课题研究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和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关于“energy”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针对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性提问:
T:As we all know,we depend on energy to do a lot of things in life.Many people say we can do nothing without energy.So,who can tell me what we use energy for?
学生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能源可以被用来做什么呢?我们身边的哪些东西是通过能源进行加工和使用的呢?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然后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组进行问题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英语能力的提升。
2.3实践性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英语情感体验。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老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拓展并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从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成果。例如在学习关于“greenhouse”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视频和相关图片,然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
①Look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②Have you ever heard the greenhouse?
③How dose the greenhouse work?
这种通过多媒体引导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赏析,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收集资料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能力。
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主查找与研究资料,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小组中进行经验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利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高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英语运用能力,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汉升.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05).
[2]夏振伟.英语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探究[J].职教通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