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进福
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上突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理论内容。物理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对知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主地去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一、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创设情景,形成任务驱动
情景引入,顾名思义是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入手段。其最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不少教师按部就班,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猜想与假设”,由于学生对问题缺乏初步的认识,也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猜想与假设就成了胡猜乱想。不少学生的猜想与老师的教学设想毫无关联,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原来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猜想被束之一阁,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代替学生提出猜想。利用情景引入,不但具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还应具备另一重要的功能:让学生在趣味的、未知原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对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这两点正是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案例一:《压强》的活动情景引入
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个女生帮老师钉木板,老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学生笑话老师“无知”。结果相同时间内,女生钉好了,但男生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老师及时抓住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其他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起初大家认为男同学会毫无疑问地胜出这个比赛,主要原因是基于什么考虑?”
生:“男生力气大!”
师:“也就是说,压力的作用效果,从大家常识来看是与什么有关系?”
生:“力的大小。”
最后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两个同学所用的钉。老师提问:“男生说‘不公平,是因为他用了哪口钉?”引发学生对铁钉的观察。师因势利导“压力的作用效果,除了普遍认为与压力大小有关系之外,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观察,学生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有效提问引领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发我们两个思考。
思考一:“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的回答不少是“是”“不是”“对”“错”等,缺乏主观思考,进行解释的回答。而这样“满堂问”课堂中所设的提问往往是泛泛而问,教师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思考二:老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提出一个研讨问题:“当学生导而不发的时候,怎么办?”学生导而不发有多方面原因。而其中之一:所提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实际能力,因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导而不能发”。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基础,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案例二: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在《电动机》一节书中,教师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演示实验的处理如下:教师在演示图3实验后,得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的其他特点,师:“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上台的第一位学生操作是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
师:“你是根据什么,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与导线连接的呢?”生:“在奥斯特实验证明,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是否会与电流方向也有关?”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二位学生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
这个内容的通常教法是:教师通过改变磁体南北极和改变导线与电源正负极的接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这种做法关注了学生实验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但学生主体行为展开不足,就这种教法而言,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目标。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而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探究,从而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教师必须对课堂中提出的有效问题加以研究。
(三)适度开放,让学生自主实验
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基于上述目标,结合初中学生认知的成长历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不能由老师全盘决定,也不能完全放任自由,而应该在适度开放中由学生自主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选探究方向,自定实验方案,教师不过分干预,不同能力的小组获得的结论因能力而异。教师只是在最后的评估与交流中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开放性与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实验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三:探究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日常所见的活动作引入,把空瓶压在水里越深,手受到的力越大,让学生通过物体受浮力越来越大的过程,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在感受浮力增大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排开的水越来越多,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之间存在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出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后,一回头,再根据猜想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师:在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们还猜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深度可能有关,请自己做实验进行探究检验,探究深度对浮力的影响。学生做实验——在把物体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发表结论:深度越深,物体所受浮力越大。但另一组同学反对,在他们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时,发现物体在不同深度,但浮力不变(两组学生并没有注意物体是否浸没的条件)。教师用开放态度引导“两组同学不同的意见,谁对谁错?请注意物体在液体中的不同位置去看待两个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分别在不完全浸没与完全浸没的条件下,两个结论都对。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许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开始时都是不为人们所理解,因而被误认为没有意义的。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特别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鼓励,才不至于被扼杀。
(四)创造性地设计探究性实验
案例四: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整套实验装置,再加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让学生探究“近视眼的矫正用什么透镜”。
教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较近处,但仍能在光屏上得出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比看近处的物体能看得清晰 。
解释近视的眼睛晶状体太厚,睫状体不能有效调节厚薄。因此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
教师引导“近视眼要看清物体,就要佩戴眼镜,我们带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引导学生利用另外的两个小凸透镜和凹透镜,探究近视眼应该佩戴什么眼镜?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能力较难实现如何设计探究性实验。因此适宜教师利用情景(演示实验等)作引导,而留下问题的关键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进行分组探究感应电流的实验中,由于不少同学都经历改装的过程,熟悉器材,因此对实验探究有很大的帮助。是自己做的,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实验时很兴奋,很专心,当然也就很快得出结论。
到后来,还有一些学生经常问“老师,有没有电表要拆的,有就叫我去帮忙。”从探究性实验案例中,探究性实验从课外回归到课堂,我们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学生。从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物理探究性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素质;也能提高我们老师关心的学生学业成绩。
(五)满足需求,延伸课外探究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限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有的甚至到高中才会涉到),我们老师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一一满足。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践技能。
内容安排可结合实验册中的小制作(如发电机、电动机)、小实验(如水瓶琴奏乐),结合我们生活的物理活动(如测量自己登楼功率、测量学校到自己家庭的距离、测量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如判断未知磁体的极性;测量电池组电压;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等)、各种练习册中出现的探究题(如找一根铁丝让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看谁的办法多?),教师不定期提供探究素材和趣味物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科技节设置具有竞赛性质的制作(如纸火箭、水火箭、鸡蛋撞地球、飞行时间最长的纸飞机)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写出探究报告。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恰当地选择相应的探究性实验。具体应结合教学实际,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并使之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此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根据新课标对能力与技能的要求,安排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
例如,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等基本物理实验仪器。学生在探究物质密度、探究物体熔化、沸腾等实验中,对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已有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可以在之前介绍仪器使用的课堂上,变仪器演示转变为分组探究实验,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率,让学生在探究仪器的过程中,提高仪器使用的技能。
(二)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分组或演示实验
例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可设为课堂演示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设为分组实验等等。
总之,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实施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不同策略,会对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能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物理教学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