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贴近”,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2014-07-16 22:00:52田秋艳
考试周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三贴近实效性

田秋艳

摘 要: “三贴近”原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三贴近”原则具体体现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了解学情,畅通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从学生关心的角度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放下架子,增强课堂教学的服务性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三贴近”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实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天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比过去“苛刻”多了。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意味着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还必须有较强的教育实效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突出特色,走近生活,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育的实效性上做足文章。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阐发。只有观点没有事实、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教学,学生是不会口服心服的。只有做到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达到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呢?

一、了解学情,畅通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渠道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服务的对象。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养成健康的法制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遵循科学的行为道德和习惯,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和德育素质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任。要担当好这个重任,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说的事,否则思想性、人文性、指导性、实效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贴近的前提。关起门来备课,以教师为中心上课,对学生的反应不闻不问,对学生的喜怒哀乐不理不睬,是无法贴近学生的。近年来,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寻找贴近学生的定位,把找准定位作为增强课堂生命力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采取一系列与学生加强沟通的措施:开设QQ空间,收集归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对课堂进行评议和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感受,等等。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创新课堂,开辟网络论坛,了解学生感受,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愿上,上得舒心;喜欢听,听得解渴,必须在增强亲和力上多下工夫。

亲和力源于质朴的民众意识。任课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首先要考虑学生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让“教”与“学”靠得近些、再近些,亲和力才有产生的基础。亲和力是人与人心灵坦诚交流所擦出的火花,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力量。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真心诚意,才能道真情,增强实效。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而不同”现象,容忍多样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师生交流不遮遮掩掩、不添油加醋。初中生已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辨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可以随时感觉到的。装腔作势、故作姿态、迎合媚俗、作秀炒作等只能适得其反。

时代呼唤亲和力,思想品德课离不开亲和力,在经济社会大潮中的人们更需要心灵的力量,学生同样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需要用思想情感碰撞出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激情。只有彰显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二、从学生关心的角度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的热点问题为“第一信号”的思想,自觉担负育人责任。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必须随时收集、梳理、捕捉有价值的热点问题,注意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如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品质的形成;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关注社会积极态度的养成,等等,加强人格平等、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方面的教育。

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热点,都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常抓不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则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得到体验和内化。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同社会接轨,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我们倡导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活动。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体验成长的乐趣。这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三、放下架子,增强课堂教学的服务性

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放下架子,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视学生为知心朋友,采取“拉家常”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增强课堂教学的服务性,面对一切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以开放眼光看待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中提倡“零距离”,就是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文本与实际在时间、空间、情感等方面的距离。缩短时间距离是对教育时效性的追求,缩短空间距离是对知识的追求,缩短情感距离是对三维目标中“人情味”的挖掘。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零距离”,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最大限度地体现亲切、关怀的服务功能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色。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他们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不是代替,更不是强制命令。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拾物招领、找人问路、外出旅行”这些小事与负责任公民相结合,强调公德,形成学生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可,对信念的追求,在行为上达到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灵魂,它决定课程方向,规定课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了解学情,畅通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从学生关心角度实施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放下架子,增强课堂教学的服务性,才能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三贴近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46:00
联系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30:16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5:43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