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萍
摘 要: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一条有效策略。文章从教师备课时强调备读、激发朗读兴趣、教给朗读方法、设计朗读形式、留出充裕时间、进行朗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中年级学生 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是指读书时声音清楚、响亮,把无声的书面语言,通过读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朗读,可以把书面语言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成为特有的、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一条有效策略。这对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备课时强调备读
备好课的目的是上好课。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我认为应强调教师的备读。所谓备读,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的朗读,先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好,其次掌握朗读本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技能,比如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轻声、停顿、重音、情感和速度等。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指导朗读的训练重点和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把朗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先自己把诗读通、读懂、读顺,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是围绕“静”来写的,所以我在朗读时就注意用轻缓的语调、缓慢的节奏,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如找到知己似的那种轻松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学这首诗,学生的朗读指导就会更显成效。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中年级学生还较小,朗读时的语气比较生硬,没有活力,学生的自卑心理也比较重,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只要读好了,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学生就会树立自信心,并感受到朗读的成就感,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我在引入课文环节,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一个有着郁郁葱葱树木的山头,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水,天空是湛蓝深远的,空气是清新湿润的小村庄。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学生大声地说:“美。”然后我通过课件展现了山上裸露及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学生都说:“不美。”两幅不同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问:“我们应该怎样把小村庄的这两种变化读出来呢?”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立刻被激发出来。
三、教给朗读的基本方法
中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更具有一定的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初步的感受力,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接受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进行逐步的指导,使学生知道要读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读及怎样读好。如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我就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语气进行朗读。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文里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鸟的心情都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最后让学生懂得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是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要读出焦急的语气。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三个角色的回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就要稚嫩些。这样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后,学生的朗读就更完美。
四、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朗读的文章特点和教学对象进行选择,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功能和适用范围恰当,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形式也力求灵活多样。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者重点的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在课文中的长句、难懂的片断或结构复杂处,就需要教师采取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通、读顺;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抓住重点词句,可出示一些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情趣较浓的片段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处,为渲染气氛时也可以齐读。此外,还有领读、分组读、散读、轻读等方式,只有正确地应用恰当的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留出充裕的朗读时间
正确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情及不同教材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朗读时间,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至少要有三分之一让学生朗读和思考,以加深理解和体会。此外,还要利用早读等时间,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加强训练。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声音要求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对于略读课文的自学性朗读,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读完、读好,而不是读读样子,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试读、练读,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课后还可布置学生适当阅读一些训练篇目,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多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受益终生。
六、重视学生的朗读评价
为了让学生朗读得更好,让学生的朗读达到更高的境界,除了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本外,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及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那些朗读得不够好或比较胆小怯场的孩子,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通过朗读评议,强化和凸显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与调节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朗读的评价功能,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尺度,也是教学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依据和前提。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本班孩子的朗读实际,按照A、B、C、D、E五个等级对孩子的朗读进行评价,并让孩子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最后算出总评。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评价,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