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以河南省为例

2014-07-16 08:53
关键词:教龄职业倦怠外语

邹 素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职业倦怠是教师教育中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分析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又称为“职业枯竭”“工作耗竭”等。这一现象主要是指某些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中,进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倦,工作能力逐渐下降,工作热情逐渐耗竭,对他人态度冷漠,工作成就感大大降低。心理学家Maslach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就以上三个方面而言,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情绪处于疲惫的状态,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工作不认真,这种负面情绪导致他们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和耐心。同时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降低,缺乏主动性和信心,工作滞后,人际关系不良,最后严重影响了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阻碍了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良性发展。

当前使用最广的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是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和倦怠量表(Bid)。MBI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包括情绪枯竭(9个项目)、去人性化(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用7级计分,即从“从来没有出现”“一年中出现几次”“一个月出现一次或更少”“一个月出现几次”“一周一次”“一周几次”“每天都出现”。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两个分量表中,得到的分数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个人成就感量表中得到的分数越高表示职业倦怠程度越低。

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部分围绕中小学教师,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地方性高校的外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展开研究,以期对缓解这一现象并促进教师本人的发展提供启示。

1 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文章的调查行动始于2014年2月份新学期伊始阶段,调查对象包括许昌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黄淮学院、平顶山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和新乡学院的部分外语教师,共计240人,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男性为93人,女性为137人;博士24人,硕士180人,学士26人;高级职称人数为55人,中级职称人数为98人,初级职称人数为77人;3年以内教龄教师数为45人, 4-6年教龄教师数为94人,6-8年教龄教师数为57人,9-13年教龄教师数为34人。

1.2研究工具。

1.2.1测量工具。

文章采取的测量问卷是在MBI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性修改,问卷由21个项目组成,测量维度为调查对象的情绪枯竭感、去人性化感和低个人成就感,采用5级积分法,即“从未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一直这样”,分别标计分数为0、1、2、3、4,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为相关维度项目总分的平均分,得分越高,暗示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2.2问卷信度。

问卷信度通过克朗伯奇α法检验,问卷的α为0. 80,情绪枯竭α系数为0.79,去人性化α系数为0.62,低成就感α系数为0.56,处于对该系数报告在0.52-0.91的范围,表示本文问卷具备较高的信度。

1.3数据处理方法。

文章的数据采用软件SPSS(14.0)和Microsoft Excel 2003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所调查的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情况。

表1 各维度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显示,外语教师的低成就感最为突出,分值为12.581,其次分别为情绪枯竭感和去人性化;项目标准差显示,各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差异最大,去人性化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小。

表2 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

文章采取了5级积分法,中数为2,每一个维度包括7个项目,所以各个维度的中间值为14,如果高于14分,表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如果职业倦怠在一个维度上分数高于14,表示轻度倦怠,如果两个维度的分值高于14表示一般倦怠,假设三个维度分值都高于21,则定义为严重倦怠,假设三个维度分值都低于14,则定义为无倦怠。

从表2得出,37%的外语教师处于一般倦怠中,41%的外语教师处于轻度倦怠状态,16%的外语教师不存在倦怠现象,这说明倦怠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外语教师中(倦怠百分比为84%)。可喜的是,只有6%的外语教师处于严重倦怠中,这也暗示教育部门能够比较容易地缓解这一现象。

2.2基于性别、学历、职称和教龄差异的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教师的个人低成就感维度P值为0.041,小于0.05,表示男女教师在这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女教师个人低成就感程度低于男教师,在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维度上男女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有不同学位的教师在调查中的三个维度上的P值分别为0.231、0.341、0.246,说明学历学位并不是主要影响教师倦怠的因素,但是从平均数来看,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语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分数相差较大。具有本科学位的教师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方面的分数分别为13.21和12.89,分数最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平均分为10.21和11.34,分数均为三类教师中的最低分。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学位越高,外语教师感觉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低。

不同教龄的外语教师在情绪枯竭方面的P值为0.018,小于0.05,说明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情绪枯竭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另外两个维度的P值分别为0.067和0.219,大于0.05,说明他们在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分数来看,教龄为9-13年的教师在情绪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是10.89,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平均分为11.24,而其他教龄段的教师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教龄为9-13的外语教师,这也显示,教龄越长,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越高,倦怠程度越低,而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压力,加上家庭负担与经济压力,感到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

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的外语教师在情绪枯竭感、去人性化和个人低成就感维度上的P值分别为0.071、0.052和0.483,全部大于0.05,这显示了三类职称的高校外语教师在这三个方面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在中级职称类外语教师调查中,笔者得出其情绪枯竭平均数为12.79,去人性化平均数是12.23,处于三类教师中的最高值,这说明中级职称外语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程度是相对较高的,这一现象与当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难度有关系,从中级职称晋升为高级职称相对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多次晋升职称失败,于是产生了放弃晋升的念头,进而在各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倦怠情绪。

3 建议与对策

3.1教师个人的积极努力与改进策略。

高校外语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查找因素,正确理解外语教师职业内涵,端正态度,不能因为各方面的压力或者重复性的教学工作而逐步耗损了对工作的热情,出现倦怠情绪后,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自我反思,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使命与教师职业的高尚性,鉴定从事教书育人的信念,摆脱功利主义与金钱至上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另外,作为外语教师,要具备应有的素质,比如过硬的语言能力、广泛的文化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等。高校外语教师要时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学习,开发潜能,不仅要在课堂上站稳脚跟,而且要主动寻找培训机会,提升自我。在科研方面应积极请教资深教师,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扎扎实实地进行科研工作,不能受某些科研方面的不正之风的影响,投机取巧。个人成就的获得是以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基础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工作,才能有较高的个人成就,进而减少情绪倦怠的状况。除了本职工作外,高校外语教师自身要学会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待学生与同事。出现倦怠现象时,不要逃避,积极面对和治疗。

3.2高校的引导和激励措施。

各地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从制度和人文方面采取措施,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教师激励机制,尊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合理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措施,可以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鼓励教师,提高教师的热情和参与度,创设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高校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为职称、晋升及各项奖罚制度,高校相关部门应努力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做到制度健全、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真正使具有能力和素质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奖励,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努力程度。第三,为教师发展进修提供机会。为了缓解长期在某一工作上存在的压力,高校应定期提供教师培训及进修的途径,增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努力帮助教师达到自己的工作期望值。第四,高校需要经常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比如联欢会、运动会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了解,学校领导深入一线教师,找到新的兴奋点,鼓励教师适当放松,进而缓解倦怠现象。

3.3良好社会环境的创设。

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需要教师和高校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全方位支持。作为外部的影响因素,社会各个系统都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作用。首先,国家的高层教育部门需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待遇,落实教育领域的各项具体措施,改进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社会各系统需要倡导尊师重教,对教师要持有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对教师要具有合理的期望值,不能一味地把迷途学生现象归咎于教师的失败,而是要秉持公正宽容的精神,对教师充满信心,给予精神鼓励。再次,社会医疗层面可以尝试开设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门诊业务,关注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健康状况,并在心理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为已经出现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提供心理调节办法,进而缓解高校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程度。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m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2]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

猜你喜欢
教龄职业倦怠外语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大山教你学外语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