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琼
本人于2013年12月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评比,所执教的《质量》一课喜获全国一等奖。整个备课过程经历了6节打磨课。在不断打磨和研讨的过程中,感悟很多。最深的一点是,只要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相信学生,便能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本人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适当分组,让学生能力互补
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表明,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机会。在《质量》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在天平使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去操作,且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大大降低了学生独自面对天平这个陌生器材的恐慌情绪,而且天平属于较精密的仪器,两人一组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比较充分地接触天平,也可在操作过程中弥补个人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现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死板教,学生被动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接受是被动的,理解是被动的,大多数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等待和被推着走的境况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传统的《质量》教学是,教师在学生操作天平之前,先把天平繁杂的操作要领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没有对天平产生感性的认识,对于使用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也理解得不够深刻,真正操作时,问题百出。而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先展示一块橡皮,请全班同学估测一下橡皮的质量,估测最准确的可以将橡皮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学生都踊跃地参与估测,有的说50克,有的说80克,有的说35克,最后大家都想知道准确答案,当大家都在期待我宣布正确答案时,我说,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天平自行去测量橡皮的质量,自行去求证答案正确与否。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索陌生的仪器——天平。我于是将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复印成人手一份,让学生自行仔细阅读,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这张讲解得很详尽的说明书,并完成我事先编订的课堂导学案,将天平使用步骤用填空的形式完成。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相当好!学生通过研究说明书迅速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用这个仪器测出了他们想要了解的结果。在求证结果的过程中,学会了自行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一个陌生仪器的使用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操作天平的过程中,我同时用数码相机当场随机拍摄了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个视频,在实验操作停止后,我用多媒体投影仪回放了这些视频,这个做法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看到自己操作的视频在全班展示,感觉很新鲜,一下就抓住了全班学生的目光,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找找看,视频中有哪些错误操作,全班学生的眼睛都变得雪亮起来。大家积极发言,指出其中的错误操作,这样一来,几个人的典型错误,得以让全班学生共同引以为戒,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好得多。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三、创设情境,学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学的时候感觉很好玩,但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那么灵活。这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缘故。作为物理教师,应注重学生学用结合能力的培养,把物理学活学透。我在《质量》一节的设计中,当学生学会使用天平后,并没有把课堂的脚步停下来,而是趁着学生刚刚学会使用天平这股新鲜劲继续“乘胜追击”,创设了四个情境,让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不同的任务。任务一:精打细算的“小管家”,用天平测量一只鸡蛋的质量,以便知道一千克鸡蛋的个数;任务二:明察秋毫的“工商执法人员”,测量一只外包装标有净含量为“30g”的某品牌果冻的质量,以便核查商家的计量是否准确;任务三:“小小科学家”,测量一块橡皮变形前后的质量,以便验证质量是否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任务四:流水线上的“包装师傅”,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以便知道一盒大头针的个数。学生刚刚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现在又扮演起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去完成不同的任务,感觉非常的有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玩中学,也就提高了教学实效。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放手,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