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举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交流合作”环节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解疑”是合作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形成有效的“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学习方式
(一)小组建设。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的基础
1.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6~8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男生、女生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2.小组成员分工。成员有组长、记录员、声控员、操作人员、组员。在组内,组长负责组内的分配与组织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的结果或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声控员负责讨论时声音不能大声到影响其他组;操作、观察人员是在实验探究中具体动手操作的学生;而组员是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观察、讨论与研究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约定。约定在“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约定”有动静转换口号,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对知识及问题是否明白及掌握的手势。
1.“约定”口号在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的作用,如用一些物理学家的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等作为分组讨论的动静转换口令,让学生在这个约定下自觉地完成小组讨论任务,不用再费时费力地组织学生讨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课堂总是嘈杂的,很难控制,现在只用约定口号就能方便地进行课堂动静转换。
2.“约定”手势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分组讨论的完成情况。学生讨论完用“OK”手势表示本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或目前问题已解决,可以进行下一个任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问“懂了吗”,几个学生回答“懂了”,就往下讲了,有时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还不懂,导致有学生总是囫囵吞枣。而现在,学生一亮手势有多少学生不懂、需不需要教师解释,教师一看全明白了。
(三)师生做好准备工作是“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的保证
1.选好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以往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需要通过合作学习的知识点。设计出可供学生判断正误的问题、解题策略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新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2.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段,即一是部分学生已经弄懂,部分学生尚未完全弄懂,部分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比较适宜进行“分组讨论,相互解疑”的合作学习;二是当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时,也可开展“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
3.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讨论中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为同组同学解惑和提出问题。
(四)科学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
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学会交流的能力。学生个体通过“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提高思维能力。
(1)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或思维方式,促进共同提高。
(2)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
二、“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接到任务后,他们都能积极地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达到知识技能互补。
以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为例,传统教学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到实验室后,教师演示一遍并一再提醒注意事项,学生才开始做实验,场面往往是这样的:1~2人做,其他同学看一眼这里,瞄一眼那里,和这个同学聊一句,和那个同学说两句,或心不在焉、两眼发呆无所事事,所以场面闹哄哄。收集完数据后就算做完了实验。而采用“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方式,学生能很好地落实实验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例如《探究水的沸腾》,有一组学生在实验前就提出问题:1.为什么家里蒸东西时先大火后小火?2.水沸腾时,气泡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实验室温度计的量程是-2℃~100℃?同组的同学有的带来查阅到的资料一起讨论,有的说“蒸东西先大火是要尽快烧开水,后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想减少蒸发”;有的说“水开后温度不变”……讨论好后,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有的读数,有的记录,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没有一个闲着。然后再一起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最后总结这次实验。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虽然有些问题经过实验及小组讨论,还不是很清楚,需请教教师才明白,但这种学习方式已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学生个体情况不同,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分组讨论,相互解疑”合作学习中存在如下问题:1.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完全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因为他自己对问题没有思考,或思考了但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2.从讨论、讲解的结果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让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