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 要:高职ESP教材内容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编著出高质量的ESP教材需要建立在科学有效的教材评价体系之上,以学生、学校和企业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材评价体系是编写出高质量ESP教材的保证。
关键词:高职ESP教材;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
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ESP教材的质量也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编写出高质量ESP教材的保证。
ESP教材的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必须与既定的情境密切联系,结合专业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ESP教材需要在结合专业的同时按照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规律编写。讲授专业词汇、专业原理的过程中,应设计某些与专业相关的情境考查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ESP教材编写的每一个章节能够兼顾专业知识和语言运用,教材中渗透的专业知识要跟上时代步伐,选材要新,能够满足相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的行业英语能够学以致用。
一、学生评价
ESP教材编写是否科学,标准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学习需要要求ESP教材评价必须考虑学习者所起的主动作用。因为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ESP教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部分。ESP课程教学本来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因此“以学生为本”应当成为ESP教材评价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
从岗位需求和职业需求分析来看,ESP与具体职业岗位紧密相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与他们本专业相关的词汇、工作原理的阐述,同时还要掌握这些行业内在的知识体系。目标情境的需要决定学习者要想成功地在目标情境中运用语言,就必须获得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以下是针对我校汽车学院大二学生所学的汽车专业英语教材进行的一次调研,从中我们看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评价ESP教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向汽车工程学院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
针对教材:《汽车专业英语》(黄兴、黄汽驰主编)。
问卷对象:汽车工程学院二年级学生。
本套教材的难易程度(难,适中,易)
本套教材与专业联系的紧密程度(紧密,一般,偏离)
本套教材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否)
本套教材内容覆盖面是否很广(是,否)
本套教材是否囊括了前沿的专业知识(是,否)
学习本套教材的收获(很多,一般,很少)
对本套教材的改进意见……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是:90%的学生认为教材难易适中,85%的学生认为教材与专业联系紧密,86%的学生认为本套教材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75%的学生认为教材覆盖面很广,8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很新、很前沿,83%的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有很大的收获。在针对教材的改进意见中,学生也提出了希望能扩充教材内容,涉及更多的专业知识,希望能更多的涉及一些混合动力、新能源等前沿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这样一个学生评价过程,我们可以对整套教材做出一个整体评价,了解到教材的优势在哪里,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以便将教材编写得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评价
学校在选用ESP教材的过程中,也会全方位衡量整套教材专业性、实用性以及覆盖面等诸多因素,如:教材是否考虑到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需要?教材内容是否包括了必要的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是否明确?相互间的配合是否协调?教材所选用的知识内容能否适度反映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基本结构?能否反映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教材所选用的知识是否与学生当前或将来可能面对的生活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否有助于学生认识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学校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针对ESP教材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对编写出更多更好的ESP教材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企业评价
ESP教材的专业性及职业性决定了其评价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参与。ESP教材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让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
企业可以很客观地反映ESP教材内容与一线生产的实际应用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ESP教材的内容能否让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行业英语解决的诸多问题。企业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见习阶段的表现,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检验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和他们作为语言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或者说通过教材的学习是否满足了学生这两种需要。
ESP教材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种途径,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进行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建立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ESP教材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有助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全面改善。当然,ESP教材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岗位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规范。
参考文献:
[1]赖德富.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ESP教材评价[J].文化教育,2013(4).
[2]张铁辉.高职ESP技能培养及评价体系构建[J].成功(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