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利强等
摘 要:生物类专业尤其是地方院校近年来普遍存在就业难、对口工作难找等问题。本研究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办学现状,就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构建、师生素质建设与实践等方面提高学生就业素质进行探讨,为生物类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合作办学;就业素质
生物类专业近年来普遍存在协议就业比例低、起薪低、就业难、对口工作难找等真实现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生物科学类专业2013届毕业生为例,生物科学类毕业生100人,协议就业只有5人,不仅生物类,包括动科、食工、园艺等与生物相关专业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每年第一学期末,转专业时这些专业均是纯转出。这不是我校的特殊情况,放眼全国,包括一些名校的生物学生,很多在转行或者考虑转专业。本文旨在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办学存在的定位模糊、照搬重点大学培养方案的现象,就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建立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为拓宽毕业生的创就业渠道提供理论及实践经验。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当前我校生物类本科学生从大三进入科研实验室,建立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实验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开阔了本科生的研究视野。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在各级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及报考研究生方面获得不错的成绩,基本上每年都有挑战杯获奖的学生,研究生录取近几年稳定在30%~40%,考取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可以说,导师制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该制度还需逐步完善。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生物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还应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测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每年都根据学生和教师对就业的认识及需求,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培养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专业带头人接受该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具体工作内容,为今后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三、积极探求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当前我校正与美国特洛伊大学积极探求生物类合作办学体系,对合作办学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及考核均需是新的内容,同时学生学习外语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将这么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得好,就能制订出课程配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结合得不好,有可能事与愿违,对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具体实施的难点,也是保证我校生物类中外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
四、生物类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与探索
当前,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安排大学生顶岗实习已不是一些职业院校的专利,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也已加入其中,如河北师大安排大三的学生进行一年的顶岗支教实习,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顶岗实习不应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安排一个工作岗位,而应考虑给学生安排一个怎样的实习岗位才能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实现由“顶岗”到“上岗”的顺利过渡。我校生物类专业从分析生物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现状入手,探究提升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可行策略,结合毕业论文,采取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中学、科研院所的形式,探索实施生物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可行性。
五、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
高校应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提高生物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我校生物类专业教育从新生入学起就进行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我院建设了由学院党委书记、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领衔的,学生工作办公室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教学部,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素质高、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与业务交流,建立较为完备的就业信息平台。
不同院校对生物类专业学生培养有不同的认识,对地方院校来说,培养目标要与自身特点相适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服务于地方,培养能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这样学校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通讯作者:宋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