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锦文
摘 要: 班主任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监督性、启发性的作用。班主任只有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订一系列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才能有效管理班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融入策略,从而有效建立班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管理 导师
1.确定班级管理模式
1.1德育管理要变“人治”为“法治”。
“人治”是指教师对班级事物一锤定音的“家长式”管理。它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自教、自律能力受到压抑;班级只有教师的绝对权威,无学生的集体意志;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加的权利。“法治”是指班级的日常管理“法律化”、“规范化”。通过“法治”管理,使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德育管理中变“人治”为“法治”是一种德育观念的更新,更是使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因而德育管理要变“人治”为“法治”。
1.2科学衡量德育效果。
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谓“长期性”意味着见效慢,周期长,远不是靠一两次教育就能立竿见影的;所谓“复杂性”意味着德育效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行为的也有观念的,有短期的也有长远的。因此,不能片面地“以智论德”,或简单地用数字量化德育。衡量德育效果,要看长远效应,既要看学生一事一时的是非,又要看学生一生一世的行为。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各方面的进步幅度科学地衡量德育效果,鼓励后进生进步,给优秀学生鞭策,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
1.3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淡化教育痕迹,突出引导为主的德育方法。在德育中,灌输与引导都是需要的,作为德育的常规方法,还是应以引导为主,这不但符合德育中因势利导的原则,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用相互交换角色的形式理解学生,也让学生理解老师,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同时,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只有每个同学都做好,班集体才会好,自己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才能不断进步。我常利用班会课上的几分钟时间对班级近期工作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小结,表扬好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大家献计献策,讨论改进工作和帮助后进生的方法。
2.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各科教师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关键是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我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巧妙应用一些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1.1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太胖,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嫉恨。学生的个体有好的表现,有的羞于开口;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除管好班级纪律外,还应对这些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时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处理冲突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进入社会有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促使其树立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培养良好的个性。
2.1.2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教师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二者加以辅导。一是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作用。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據和谐原则营造乐学互助的自修课气氛;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等。二是学习方法:教学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坏习惯。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订计划、确定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2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包容他们。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局限于学校本身。信息社会,他们的生活不仅局限于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初中学生,却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而且要体现在所谓的坏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眼里是不应该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教师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学生。
2.3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
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这情感主要来自师生关系。固然,师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绝不是师生之间的唯一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长官,则將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学生会丧失自我教育能力,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操心。学生既怕老师又不得不迎合老师,以致形成“双重人格”。教师与学生除了教和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外还应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这样才能体现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相长”等。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的平等意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将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和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样,德育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2.4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树要皮,人要面,后进生也有自尊心。因此,在对某个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关怀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千万不可采取挖苦、羞辱、整治等错误方法。教师应摆正位置,持负责态度,真心关爱,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是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自身进步的,从而愿意亲近你,乐于与你交心,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教诲。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高尚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和追求。每个教师都要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让高尚师德的光辉洒遍神州大地。总之,让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乐观、积极、上进、宽容等心理健康心理,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催人发奋图强;自卑、叛逆、消极等不健康心理,必将引起一系列心理失衡。有些学生由于心理扭曲,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社会和人生,很多正常的帮助和批评,他们却将之曲解班主任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善意引导,春风化雨般帮助,将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抑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班主任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监督性、启发性的作用。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订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教学和管理方案,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心如.寻找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工作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215-216.
[2]高爽,李梅,等.独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84-88.89.
[3]李红梅.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品质培养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3(35):68-68.
[4]王兵.浅议班级管理中的心灵沟道[J].陕西教育,2013(12):102-103.
[5]姜玉亮.高中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