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礼
摘 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交际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才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才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師应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形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 发散性思维 读写能力训练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交际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对语文这门课程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从语文教学现状看,大部分教师仅仅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这就割裂了文字与内容的关系,很难使学生理解文字承载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目前语文教学忽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才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才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教学《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海燕在乌云与大海间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学生在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课件。如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以及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对于诗人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教师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但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教学《落日的幻觉》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写一段话,除了课文中作者写到的幻觉以外,你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呢?教学了《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先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交替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在细节描绘中凸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编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创出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给学生的思想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大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