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方钰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郑方钰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信贷总量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信贷投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间相关性和信贷与经济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信贷投放;经济增长;可持续
本文参考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和成果[1],采取实证分析方法,选取1981—2012年32个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影响安徽省信贷投放总量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系统性研究。
(一)数据选取
考虑到安徽省实际情况,我们选取“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DK)来反映安徽省信贷投放总量;另外,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DK)来反映安徽省信贷投放总量;选取“GDP”(Y)、“工业增加值”(YI)、“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CK)、“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C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FI)、“城镇人口/总人口比率”(RU)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7个指标作为考察变量(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安徽金融年鉴》)。
(二)参数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本文将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时序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DK、Y、YI、CK、FI、RU、XF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除XF外,其他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变为平稳。被解释变量DK以及解释变量Y、YI、CK、FI、RU均为I(1)序列,根据协整理论,若变量是同阶平稳的,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下面就检验上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研究相关变量对安徽信贷投放总量的长期影响。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三)协整关系检验
运用Engle和Granger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ey、eyi、eck、efi和eru分别表示各种解释变量与DK回归分析的残差。
表2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2可以得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GDP与信贷投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工业增加值与信贷投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存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投放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在长期,安徽省GDP、工业增加值与信贷投放存在稳定关系,而城市化水平、存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投放不存在稳定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考察各解释变量与信贷投放之间的短期关系。根据双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别考察Y、YI、CK、CX、FI、RU与DK序列的一阶差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3可以得出,在短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存款与信贷投放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GDP、储蓄存款以及城市化水平与信贷投放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方向是GDP、储蓄存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信贷投放,而信贷投放影响城市化水平;同时,工业增加值、存款、储蓄存款、固定资产投资对信贷投放波动影响力较大。
(1)安徽省经济增长均对信贷投放影响显著。经济决定金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性的增强直接决定资本存量、流量的加大,从而直接影响信贷投放增加、金融发展,所以经济发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程度。信贷投放在短期对工业增加值影响显著,表明信贷投放对安徽省的工业化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未来一个时期,安徽省项目贮备充足,特别是基础建设需求大,投资的潜力大,信贷投放的空间也很大。
(2)资金供给对安徽省信贷投放在短期影响显著。其中存款还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长期来看,安徽省资金供给和信贷投放不存在稳定关系。表明虽然从长期看来,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存款供给只是相对外生的因素;但是在短期,存款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数量对信贷投放还是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有效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盈缺。
在研究经济变量可持续性的过程中,有学者通过拟合变量的趋势,根据预测值与期望值的距离来判断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2]。这种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政策的时滞效应。鉴于此,本文拟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对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
(一)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结合安徽省省情,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我们设计了一套体现安徽地域及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水平指标体系,以尽量全面地评价安徽省信贷投放质量。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见表4。
表4 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指标体系
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是在综合下面各层次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定量表征安徽省信贷水平的综合指标,即安徽省信贷综合评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准则层,由3个准则构成,即从信贷需求、贷款供给、贷款效果等三个角度来衡量安徽省信贷水平;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即分别将三个准则细化,用具体指标来反映各个准则的发展状况,共有14个指标构成。
(二)安徽省信贷水平评价模型
由于评价信贷水平的指标体系涉及多个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安徽省信贷水平进行全面考核,但它们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不仅会增大计算量、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影响了分析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就是设法将原指标重新组合成少数几个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这恰能克服上述指标体系描述和评价发展状况方面的不足。因此,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1992—2012年各年度的信贷综合评价值,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数据预处理
(i=1,2,…,n;j=1,2,…,m)
2.计算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
R=(rij)m×m,(i,j=1,2,…,m),rij为指标i与指标j的相关系数。
3.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4.求方差贡献率,确定保留主成分的个数
5.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安徽省信贷水平评价结果
根据所设计的信贷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收集1992—2012年安徽省有关数据,计算出1992—2012年各年度的信贷综合评价值。
表5 安徽省信贷综合评价值
从表5可以看出,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2—1997年,安徽省信贷投放连续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与之对应,信贷综合评价值不断上升。二是1998—2001年间由于该阶段货币调控还不成熟,安徽省信贷增长的降低,信贷综合评价值也在不断下降。三是2001—2011年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中央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渐趋成熟,调控水平不断提升。新世纪以来,安徽省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信贷综合评价值基本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信贷投放水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安徽省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与安徽省信贷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安徽省信贷综合评价值的高低,影响着安徽省信贷增长率与全国平均信贷增长率之差的高低。从各年份的安徽省信贷综合评价值来看,除1999年全国银行资产剥离因素影响外,安徽省信贷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年份所对应的信贷综合评价值基本较高。
(2)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不断提升。进一步观察数据可发现,2000年以前数据存在较大误差,2000年至2011年误差明显减少,说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省信贷资金吸纳能力不断增强,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
(一)结论
(1)经济增长水平对安徽省信贷投放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信贷投放对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其他产业。现阶段安徽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信贷投放的平稳较快增长。
(2)安徽省信贷综合评价值的高低,影响着安徽省信贷增长率与全国平均信贷增长率之差的高低。这一结论在2000年以后更加显著,说明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的局面不断巩固。
(3)安徽省信贷投放增长是可持续的,未来几年,安徽省信贷投放增速有望继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安徽省的信贷投放总量都与当前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很强,有着非常旺盛的金融需求,信贷投放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当前安徽省的信贷投放结构基本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要求,大都投向农业、科技、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等重点产业和重要地区,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安徽省属于落后地区,信贷投放积累不够,基数偏小,客观上决定了全省的信贷有一个较长的恢复性增长过程。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现阶段,全省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依然面临一定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贷款贵”问题比较突出。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比达到70.28%,其中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近40%。重工业比例偏大、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偏弱,传统农业及基础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低,信贷资源流入意愿不高,制约了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另外,近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对财务费用的承受能力下降。担保、抵质押登记评估等相关费用居高不下,信托公司、小贷公司及其他借贷中介的融资成本较高,普遍在10%以上,信贷需求被动减弱。
(2)金融业欠发达,局部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11年末,安徽省人均信贷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4%,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余额的2.4%和2.5%,均低于同期GDP占全国3.2%的水平,在中部地区也属于中部偏后的位次。全省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19%,比全国水平低22.7个百分点;皖北三市七县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余额的18.4%和11.4%,远低于人口占全省40%的比重。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实施,房地产贷款风险正在积聚。特别是进入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和理财资金,存在较大偿付风险;表外业务和民间借贷等金融脱媒现象越演越烈,甚至部分银行资金可能被牵扯其中,相关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二)建议
1.保持信贷合理增长,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抓住机遇努力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安徽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衔接。二是围绕促进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县域发展等重点战略,可以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以支持安徽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
2.促进金融改革发展,提升金融支持能力
首先,可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切实加强各金融业态的合作,充分发挥协同综合效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银行组建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其次,应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切实防范金融体系局部风险扩大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此外,还可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
[2]陶为群,等.信贷投放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7,(5):15-18.
(责任编辑:贾伟)
1003-4625(2014)01-0059-04
F832.1
A
2013-11-22
郑方钰(1989-),女,安徽黄山人,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