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环境与政策、招生与生源、资金与收入、升格与发展、质量与生存等现实困境。应正确认识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推动和试行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与制度;推进关键领域政策的改革与执行,拓宽民办高职发展空间;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切实提高办学品质;加强协同办学,创新发展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推动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和着力点。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一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30%。民办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其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二是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充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达到并突破4%,中央和地方政府可用于投资教育的经费较以往有较大改观。三是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引起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生源危机正成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四是应用型转向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高等教育的应用性正在逐步确立,地方本科院校加快推进应用型或技术本科教育建设,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外部竞争环境,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和限制。五是公立高等教育体系过于庞大,逐步占据了高等教育的话语权,民办高等教育整体面临新的生存危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必须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环境与政策困境
民办高职院校是在一个强大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环境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的,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政府本应为公民办高职院校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部分地方政府虽然相继制订了一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但到具体执行这些政策时,民办高职院校依旧遭遇歧视。一方面,政府政策制定者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认识存在极深的偏见,往往过分聚焦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营利性,以投资的视角将民办高职院校简单地归属为营利性的类企业。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显然是异类。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制定者未充分地考虑教育政策伦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担了政府的教育职责,节约了政府大量的公共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实是在替政府分忧解难,有着公共财政的替代性。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部分系由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周所致。政府规制措施的滞后以及民办高职院校整体水平不高,导致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有着极深的歧视与偏见。这种歧视与偏见主要由两方面叠加而成: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与偏见;二是社会对这类高校“民办”身份的歧视与偏见。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已被视为一种“次级高等教育”。尽管公办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民众依旧认可优质的公立高职院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更多地显现的是社会对它的不认可和不信任,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肩负不了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这种偏见和不信任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影响了政府的民办高职院校政策制定与执行。
(二)资金与收入困境
民办高职院校在资金与收入上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入不敷出或资金链断裂的,有的甚至已经资不抵债。这种情况在部分地区表现得比较突出,办学已濒临崩溃的边缘。第二种是负债较多的。这种情况在时下办学成本居高不下的条件下,也表现得相当突出。第三种是收支基本平衡的,但缺乏发展资金。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状况,也是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现状。从资金与收入来源来看,学费收入、政府资助、社会捐赠、社会服务与销售等共同构成支撑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支柱。在民办高职院校目前的资金与收入构成结构上,学费收入占绝对主体,政府公共财政资助基本处于空白,社会捐赠基本难觅踪影,社会服务与销售等整体仍处于萌芽状态。毋庸置疑,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遗憾的是其举办者往往并不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多数是靠滚动发展而积累起来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加上政府公共财政资助缺位,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且短缺,资金与收入困境就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为例,学费、住宿费两项收入已占到全部收入的82%,举办者投入只占到8%,而这三项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90%以上。[1]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民办高职院校本可以凭借资金借贷的方式获取办学资金,但在现行银行借贷政策规约下,这一渠道受阻,以至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举办者为求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得以转借地下“高利贷”。在捐赠文化滞后的背景之下,加上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有限,政府政策对引导民间资本捐资举办民办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操作性,捐资办学的发展模式并未发展起来。在资金与收入高度紧缺,公共财政资助缺位,资金借贷渠道受阻与捐赠文化滞后的社会现实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招生也容易受到限制,在适用于公办院校的评估标准面前也很难过关,因而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而濒临困境。
(三)招生与生源困境
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与生源领域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量”与“质”两个维度。量的维度即是否能完成招生计划和实际招生数是否能满足学校生存的要求;质的维度即能否招收到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从量的方面来看,招生数勉强维系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但报到率偏低,并且显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之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便是奢谈。从质的方面而言,在以适用于普通高校的入学考试为衡量标准的招生考试制度安排下,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需要降分录取。从外部竞争来看,近十年来公办高校的连年扩招进一步挤占了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增长空间。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逐步多元化,海外留学市场繁荣,赴境外留学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激增,流失了大量生源。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拓宽境外学生来源的道路上还未迈开第一步。从内部竞争来看,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与生源领域的内部厮杀与博弈也影响了对生源市场的开拓。再者,现行高校招生政策的制约令民办高职院校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在招生竞争上处于严重弱势地位。生源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给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最为关键的,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质在整体上还未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是导致生源困境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学费远高于重点大学,而各类中职院校实行免收学费政策,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以后,新“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下,选择民办高职院校的考生越来越少。
(四)升格与进路困境
理论上而言,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不一定非要升格,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获得生存与发展。况且它们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办高职院校获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后,一般能在校名上规避“职业”两字,在招生链上前进了一个序列,这样一来招生与生源较之以前或能有较大的改观。依据政府不同层次的学费价格指导,本科专业学费价格的提高又进一步增加了其资金收入,这样就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现实利益的诱导下,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愿望是相当强烈的,但若按照现在的学术型本科院校的设置标准评估,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难以满足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条件。另外,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以后,容易丢掉原来的办学传统和特色,转而以公办本科院校为标杆,走上一条模仿传统公立大学的发展道路。但是,民办院校在办学经费、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素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与公立大学相比,又存在巨大差距。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民办高职院校应升格为什么样的院校,未来发展的进路在何方,这也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质量与生存困境
一方面,在以公办院校为核心的质量观之下,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频受质疑。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人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问题。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待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问题,并不能完全以公办高职院校的质量标准来制定相应政策。在特殊的环境中萌芽和发展,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目前走的还是一条模仿公立高校办学模式的道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与公立高校趋同的迹象;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怎样办职业教育尚未有清晰和完整的思路;在办学过程中尚不能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学生就业上,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表现出一定的短板;在专业设置上,受资金与收入的掣肘,民办高职院校开设的多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存在专业设置趋同的倾向,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严重不足,因此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挑战。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为求生存发展,定位于培养面向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普遍重视生产实习、实训,注重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追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其最大的优势即人才培养面向某类职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强,专业适应性高。在高等教育应用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传统老牌大学等也在进行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改革,致力于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也进一步蚕食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求解
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困境诚然系多方面因素所造就,它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单纯地就教育而论教育显然不太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它必须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演进而逐步解决。本文仅就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困境作教育领域的求解。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
在新形势下必须承认和正确认识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这是现阶段解决民办高职办学困境,优化办学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和使命上与公办高职院校是一致的。尽管两者举办者不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但其归宿却是相同的,即为国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都属于公益性事业。[2]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外溢性,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于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另外,还必须认识到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营利的现实合理性。以投资办学为主要特征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捐资办学尚未形成潮流,举办者在办学过程中追求一定的合理回报是合乎情理的。在新形势下必须认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问题。公益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这种公益性不因举办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别。营利性不等于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性是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失了营利性,民办高职院校就缺乏事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学校各项事业就会因为资金困难而陷入艰难的境地。公益性与营利性并不矛盾。适当的营利有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且不仅可以适当营利,还应鼓励其营利,“营利有利于实现公益性办学的目的”[3]。只要这种营利主要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就是无可厚非的。在营利的过程中,给予举办者适当的回报也是合理的。不能抓住民办高职院校的营利性不放,公办高职院校也存在营利。只要这种营利活动或营利行为在客观上不构成对学校核心任务和使命的损害,这种营利性就是无可非议的。在资源高度紧缺的时代,以学校经营的理念追求适当的营利,是任何类型高等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到了这种公益性和营利性及其关系,在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时,不仅以学理为指导,更会以现实为基础,就不至于以一种傲慢的偏见和歧视来对待和苛求民办高职院校。
(二)推动和试行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和制度
新形势下,推动和试行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和制度,有益于化解发展困境,也体现了政策制定伦理。第一,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理论逻辑。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本身就是在为政府负担教育职责。现在政府公共财政充裕,对民办高职院校若依旧撒手不管,不符合政策伦理与社会期待,将极大地打击民间资本投资举办高等教育的热情。第二,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现实紧迫性。面对民办高职院校所遭遇的以上困境,政府公共财政资助缺位,将使其整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在不同领域所展现出来的乱象,大多系由资金与收入困境所引起的。第三,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现实可能性。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相对富裕,初步具备了资助民办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与能力。第四,政府公共财政适当资助私立高等教育已是世界性潮流与趋势,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域外参照。依靠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来解决其资金与收入困境,在现有的政策与环境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推动和试行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和制度,对于解决其资金与收入困境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和意义是重大的。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专项经费资助,也可以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应适当控制资助经费的使用领域,在不损害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公共财政资助款项的监督。
(三)推进关键领域政策改革与执行,拓宽民办高职发展空间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依旧是高职院校,所以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所遭遇到的主要困境,其实也正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上述困境,必须着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关键领域的政策改革,并加强业已出台的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政策的执行与评估。第一,推动举办者投资高职院校“取得合理回报”政策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给予民办高职院校适当的营利空间。第二,推进高职招生考试政策改革,使之在人才选拔上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在控制入学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在现阶段,变革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制度安排无疑有助于解决已迫在眉睫的招生与生源困境,但指望其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也不太现实。“招生难”并非一个简单的招生考试政策问题,它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第三,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免费入学政策的研拟。对于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国家可考虑免收学费,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全额学费,补贴民办高职院校,以此来进一步扩大入学来源渠道,刺激入学需求。第四,在资金与收入困境之下,由于差别性对待的教师待遇政策的存在,已致使民办高职院校遭遇了严重的人才队伍建设困境。所以应专门研拟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退养”问题,将现阶段基于公私立高等教育属性的政策歧视引向政策公平,给予民办高校教师“国民待遇”,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切实提高办学品质
在既有的生源条件下,研拟如何强化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办学品质,是民办高职院校解困的必经之途。在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资源相对不足,所以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难免会捉襟见肘。这对举办者及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里其实涉及到选择发展战略重点的问题,即是要以眼下的生存为第一原则还是以发展为第一原则的问题。在实际的办学中这两者往往很难权衡,任何民办高职院校都要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有限的发展资源条件下,选择有重点的发展是明智的选择。民办高职院校目前的工作重点仍旧停留在扩大规模以求生存的发展阶段,这是一种符合现实的必要。今后应将工作重点由招生转向培育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上来。必须明确招生宣传并非民办高职院校唯一的生命线,专业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才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办高职院校应继续适应形势调整和设置一批紧缺型、特色型、技术应用型专业,力求克服专业设置高度重复、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需求的倾向;继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探索新思路、新做法,以提升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性;继续在学校经营管理特色上做文章,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益;继续在学生就业工作上推陈出新,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就业。办学品质一方面是客观的条件保障,缺少了这些条件就难以保证品质;另一方面是主观的感受,即主要是学生的满意度等。在现实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公办高职相比,整体上存在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保障办学品质的条件改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提高学生的主观感受,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是新形势下一种符合现实的必要选择。
(五)加强协同办学,创新发展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仍然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在本身不具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要提高自身实力并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协同办学,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特点,在各个领域大胆探索一些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法宝,也是强化其竞争优势、获取发展资源、维系其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与潮流,这是民办高职院校具有高度的市场灵敏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须主动出击,与企业界开展紧密互动,组建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在不损害师生利益的前提下,就企业继续教育、人员交流、技术服务咨询与开发、人才供给等开展紧密合作。发挥民办高职院校相对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扩展其在企业继续教育上的作用和有效性,以扩充其生源构成。未来在各方面办学条件改善以后可考虑拓展境外生源,以缓解生源减少带来的危机;或在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进行拓展,以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课题攻关等领域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在发展资源、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等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互利共赢、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推进“校企协同”办学,以化解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风险,增进其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育领域的适应性。发挥地方政府在统筹安排、信息政策与资源领域的独特优势,推进“政校协同”办学,使得高职院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秘密武器”和一个可以依赖的合作伙伴。发挥区域内民办高职院校的互补性优势,构建区域性的“校际资源整合联盟”,在联合招生、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生交流、联合攻关争取资源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抱团取暖、共同发声,以深入推进“校校协同”办学。
参考文献:
[1]胡天佑,石猛.从厦门市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13 (18):62-68.
[2]潘懋元,邬大光,别敦荣.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2 (4):1-8.
[3]潘懋元,别敦荣,石猛.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J].教育研究,2013 (3):25-34.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