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
摘要:《历史是什么?》是根据英国人卡尔(E.H.Carr,1892-1982)的演讲记录所撰写的一部说明其历史学术研究观点的著作。本文立足于作品部分章节内容,提炼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个人与社会”、“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三个论点,运用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视角,力求对以上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历史学家;历史事实;个人与社会;历史因果;客观性
《历史是什么?》一书,是根据英国人卡尔(E.H.Carr,1892-1982)的演讲记录所撰写的一部说明其历史学术研究观点的专著,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出版。该书源自于卡尔的一系列演讲,语言风格辛辣、流畅,因此不能用专业的、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标准来评价。在语言态度上,卡尔与读者达成了平等视角,而非简单说教与判定。从内容上看,大量史实和观点、著作的列举,将抽象的历史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卡尔将历史基本问题,以及相关政治、道德的基本问题都做出了很好的联系与诠释。总体说来,该书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将复杂历史研究问题用独到、睿智的见解简明地呈现给受众,对历史研究者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值得说明的是,卡尔并非出身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历史学家,他早年在剑桥研究古典学,后进入外交部,做过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报纸编辑,也从事过播音员、自由撰稿和演讲等工作以维持生计。在生命最后数十年,他在牛津贝列尔学院和剑桥三一学院分别担任政治学导师和高级研究员工作。卡尔的特殊经历相较于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讲,反有其独特之处。他的从政与从事新闻行业所收获的丰富经验,不仅没有使其历史研究理论变得狭隘,反而大大丰富了他对于历史研究的认识。但同样不可忽略的是,经历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也正是他在进行历史研究分析时所受到的局限。
卡尔在其创作《苏俄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如“因果关系与偶然性、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个人与社会、主观性与客观性”等诸多历史研究问题。而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卡尔用了六个章节将诸多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述。本文将运用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视角,围绕 “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个人与社会”、“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三个论点,逐一进行探讨分析。
一、倾斜的天平——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
本段涉及在历史研究中所需要着手处理的基本问题,即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判断和选择。首先,如何定位历史学家?卡尔在其书中记录到:自19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1]先生所坚信的历史学家的任务“仅仅是如实的说明历史而已”[1]这一看似简单至极的格言,已被此后诸多历史研究者当作了行业信条。但具体来讲,如何说明?以何种方式?解答则各不相同。其次,什么是纯粹事实?什么是历史事实?不同研究者也有不同看法。克罗齐[2]宣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味着“历史的本质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记录,而在于评价”[2]。科林伍德[3]的看法则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就是一个对这种思想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以自己的观念从新加以组织的过程”[3]。认为历史不是别人恰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编撰历史是制造历史的唯一方法”[4]。
卡尔将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历史观加以融合,总结出其自身对于历史学家定位以及历史事实定义的三个观点:
(1)我们接触到的历史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
(2)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况。
(3)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时代中的历史学家,同时也受该时代人类状况的约束……历史学家的作用是作为理解现在的关键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1]
在以上观点中,卡尔敏锐地指出了各路学说中所隐藏着的巨大缺陷。他强调夸大历史学家在历史编撰中所起的作用,其结果从根本上排除历史的客观性,从而进入历史是历史学家制造的误区。“思想史”容易进入认为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的极端,“现代史”则陷入以实用主义来看待历史的窠臼。对于历史事实一说,他认为历史也从来没有以纯粹的形式存在过,历史事实是有选择性的,是记录者的选择。卡尔的认识,正体现了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事实时运用“客观性视角”的重要性,无论过分偏袒“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中的哪一方,都会造成主观意识的“专制”。
但是,出于对历史客观性视角的正确认识,我们就能发现卡尔先生的观点也并非完美无缺,他所极力想要避开的误区却也使得自身的理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因为历史学家的角色无论是纯粹的记录者还是思想者,是坚持真实或是以实用主义为宗,所得出的结论无疑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想要坚持在历史研究中照顾每一种原则,研究方向则会因不确定而陷入虚无,导致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因为历史学家往往难以让各种“观点”在天平两端各占据50%的分量,只凭理论上叙述的“兼具”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卡尔先生没有在书中给出答案,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告诉了我们“应该”,而非“如何”。
“记录事实”是担任历史“摘抄员”,“现代史”是现实主义,“思想史”是个人好恶,片面使用任何一种记录历史,即使有所作为,无疑也给历史研究染上单项选择的狭隘性色彩。想要明白三者的究竟,相信合理的选择应是:以客观性视角下做出价值判断,将“摘抄”与“指导现实”和“个人思想”三者相结合使用,天平无需保持绝对平衡,适当的倾斜不仅有利于研究过去,也有利于研究现在和将来,这或许恰是历史和历史研究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二、等式的两边——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历史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5]。个人与社会是两个互为前提的概念,如同“鸡与蛋”孰先孰后一样,社会存在与发展和个人存在与发展齐头并进、互为条件。19世纪自由历史学家通常所持有的历史观是:历史是个人撰写的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卡尔认为这类观点本质上是没有错误的,但也认识到了其不严谨之处,即“等式两边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占的相对比重”的问题。他由此提出了三问:
(1)历史学家在多大程度上是单独的个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的产物?
(2)在多大程度上历史事实的事实是关于个人的事实,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关于社会事实的事实?
(3)历史学家所进行的研究,究竟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社会力量的作用?[1]
以赛亚•伯林[4]的《历史必然性》中认为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行为与性格观点,卡尔批判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主张个人天才是历史决定性力量的愿望,是历史意识处于初级阶段的特性。他在解决“历史是否是书写个人事实”的问题时,将个人与社会以水乳交融的状态进行了评述,认为二者互为需要、补充,并不对立,人一旦脱离了社会便不会说话,也不会思想。照卡尔的思路看来,历史学家所着眼的应该是一种社会进程,而个人在这个进程中是作为社会人而从事研究的;个人与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立。因此,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若只是单纯的以历史上的个人行为为指导,那么他毫无疑问的会陷入一个极其狭隘的境地。将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过分注重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也是片面的,只有将双方统一起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是书写历史的正确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卡尔在赞成与批判中形成了“相互作用”的观点,然而却似乎也因此使问题更加带上了模棱两可的色彩。就如同书描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当两个人在为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卡尔评判说二者都没错,错的只是片面看问题行为。这样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投机主义,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等式两边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占的相对比重”问题。“等”或者“不等”只是一种判断,卡尔“相互作用”的观点显然不够深入,反而使问题更加突兀。
是的,“相互作用”观点从指导意义上看无疑是正确的,值得运用的,“等式论”的提出也充分表明了卡尔对于历史研究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洞察力,而客观性研究视角的运用一方面在使得个人与社会关系缓和的同时,也让二者之间的裂缝显得更加明显。因此,如何使得等式的划分更加合理,相信不仅是以往学术界所探讨的焦点,也将是未来困扰学术界的核心问题。
三、偶然或必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因果关系堪称是历史哲学研究中最有难度的问题之一,古往今来,众多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评论不一,矛盾也随之产生。孟德斯鸠在其《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谈到,“存在一些总的因果关系,精神的或物质的,在每一个君主制度中都起着作用,使之兴起、发展和衰落”[6]。列宁则更加明确指出,“因果性问题对于确认一种最新‘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显然,研究历史因果关系,是历史研究组成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卡尔认为历史研究本质上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事实是,任何历史事件都经历过一个时间的进程,开始、发展、顶峰、结束,既有着它所依赖的诸多前提条件,也有着由这些条件所影响或造成的一系列结果。这里涉及两个论述,即“决定论”[5]和“目的论”[6]。有学者指出,“决定论”承认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因果制约性;而“非决定论”把社会生活看作是一幅杂乱无章,由偶然事件堆积起来的图画,强调人的意志绝对自由” [8]。“目的论”则认为历史是某种先定目的的实现过程。卡尔眼中的历史学家是相信人行为存在必定原因的,但却并不能确定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是必然行为,因此历史中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如果事件“以其他形式发生”,那么前因必定是不同的。他对偶然观念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一旦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在轻易被一些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些毫无关联关系的因果关系打破或歪曲时,我们将无法重新找到连贯的因果关系,也将无法在历史之中发现意义。种种论证之下,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历史是根据历史重要性所进行选择的一种过程。历史不仅是对现实认识的选择体系,而且是对现实原因、取向的选择体系。历史意义的标准是:历史学家能使这些因果关系适合其合理说明与解释模式的能力。其他的因果关系则被当做是偶然事件加以抛弃。而这也正满足了卡尔自己对历史的定义:历史是双重的、相互的功能——提高我们根据现在理解过去的能力,也提高我们根据过去理解现在的能力。[1]
因果关系的论证在史学界争议已久,卡尔“历史是对现实原因、取向的选择体系”表明了其态度和立场。他否定了历史必然性,也不认可偶然性的绝对存在,更多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选择性”上,因此历史因果不再有必然与偶然之争,只有选择与被选择。这样的判断长处在于历史研究方向上的正确性,因为无论偶然与必然,其最终结果无疑要用历史研究的意义这一根准绳去评价,这体现了他论证的高明之处。如果要讨论这种手法的不足之处,那么就应该是忽视了二者存在的合理性。如果选择与被选择的说法成立,那么从已定条件下说也正是必然与偶然的某种表现,卡尔的理论过分着眼于批判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分歧而忘记了趋同的部分。
从卡尔的否定与肯定可以看出,在历史研究中,不能因为某一种方法论的狭隘便将其完全否定,任何一种方法论在不同的论证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研究者大可将分歧搁置而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共同。卡尔先生无疑就是这样做的。“客观性视角”的存在既减少了纷争,也达到了共存共荣的目的,如此去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说,不仅能够更好的平衡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也能够使得历史研究者们从更为客观的视角上去看待历史,因此是极其有必要的。
《历史是什么》是卡尔先生唯一一部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虽然此书只是他就一些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演讲内容而形成的,但却集中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历史客观性视角分析书中关于历史理论的诸多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卡尔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所表现出的过人之处,当然其其弱点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但这无妨得出一个结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已然发生的,或正在经历,以及将要发生的,其看待视角只能是相对的、客观的。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选择与解释的方法论,不可能是唯一的,它必然是随着角度的不同,方法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背离了客观视角的历史学家是有偏见的,脱离了客观性视角的历史则是具有偏差的。运用历史客观性视角的方法论不应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选择,它也应是通向解读人类历史的正确路径之一。而毫无疑问,运用历史客观性视角认真研究卡尔先生的历史思想,我们也将得到有益的启示与收获。
注释:
[1]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
[2]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i 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3]R.G.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
[4]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5]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6]目的论是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9. 104-109. 105. 207.
[2]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尹锐.方红,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M].吴玉军,译.北京.问津出版社,2005.
[5]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95.
[6]查理•路易•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
[8]曹健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辨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