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2014-07-08 22:30张淇惠刘亚利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觉醒弗洛伊德

张淇惠 刘亚利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觉醒》进行分析,探索女主人公艾德娜走向自杀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觉醒;艾德娜;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引言:在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凯特•肖邦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而《觉醒》的问世却使女作家告别文坛。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受抨击。

然而,这本书的女主人公的“通奸”有合理性的存在吗?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女主人公艾德娜进行分析,探究其最终走向自杀的心理原因。

2.超我的社会道德约束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super-ego)代表理想的部分,是道德化了的我。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女主人公艾德娜生长于一个保守的长老会世家,她的父亲每周虔诚地赎罪祷告,姐妹们也谨慎地遵循着教规。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虽然年少时有过暗恋,但自我克制使她把感情深埋在心底不表露出一丝一毫。新婚后,她努力的扮演着一个完美的贤内助,配合着做投资生意的丈夫彭迪列先生每周二举行宴会,招待生意伙伴和潜在投资者。

3.本我的意识觉醒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精神分析引论》,P285)这次夏季度假,艾德娜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大海是艾德娜一直向往的,她多次努力尝试学游泳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却奇迹般地游得很好,在大海的洗涤中艾德娜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夺回了对自我肉体的控制权。她开始遵循内心的“快乐原则”,她喜欢上了罗伯特,但后者却远赴墨西哥,为了前途,或者为了逃避她。爱情的觉醒让她欣喜又失望,也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就像艾德娜和莱迪奈太太的谈话中说到“我可以放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和金钱,也可以为孩子牺牲生命,但对于自己我是怎么也不会放弃的”,艾德娜开始为自己而活了。她不愿意履行模范妻子的义务,她摔碎了花瓶丢掉了戒指,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心于绘画,探访朋友或者去看赛马,努力寻找的自己的快乐。但是,这种泡泡式的快乐能持久吗?总有一天现实会把这个五光十色的泡泡吹破,留下女主人一个人孤独无依。

4.自我协调的失败

自我(ego)是面对现实的我,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的,基本上是人格的“执行者”。艾德娜第一次真正违抗丈夫的命令时,她为她的拒绝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就像“一场绚丽奇特的不现实的梦”,但是梦再美也终有尽头,现实又继续压抑着她,促使她回房休息。她深爱罗伯特,为此努力摆脱束缚,搬出去远离家人,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孩子们放在奶奶家,丈夫在医生建议下给她自由出差回避,甚至以房屋装修的借口为她掩饰。表面上艾德娜成为了一个自由自立的新女性,但从她从未说过和丈夫分手,事实上,信奉天主教的丈夫也不会离婚。她不再照看孩子们,却又想他们想的要命,总会寄些点心和糖果,她在看完赛马后也会想起要给在纽约的丈夫写信。艾德娜的自我在如此协调下永远没法实现本我的欲望,她总是在现实和理想中摇摆着,挣扎不得。她在本我的快乐驱使下和花花公子阿洛宾出轨,无关乎爱情,只是想体验挑战道德底线的刺激,面对真正爱人罗伯特的回归,她像复活了般重燃了对生活对爱情的渴望。

但罗伯特终究没有勇气逾越道德束缚而不告而别,艾德娜自我协调出的那个空中楼阁几近崩塌,而莱迪奈太太“想想孩子们”的话更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塌了她。艾德娜平生第一次赤裸着站在海天之中,在大海中彻底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肖邦的传记作者帕•塞耶思特曾说:“从最初混沌地觉醒,到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生命的可能性而决定结束它,自杀是这一光荣过程的巅峰。”(Seyersted Per,P150)艾德娜的自杀让自我得到了救赎,让她重回了内心的安宁,找回了自我的主宰。

5.结语

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依存、冲突的关系,以“一仆三主”来生动地予以比喻:“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P86)而艾德娜就是个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失败的例子,她追求着本我的快乐,却无法逃离超我中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和反抗。但艾德娜是幸运的,她比同时代的女性多了份清醒,明白了自我的价值,拒绝做丈夫,家庭,孩子的附庸。就如小说原名《孤独的灵魂》,艾德娜清醒地在追梦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然而这条道路在她心中终究成了死胡同,所以她选择了死亡。

虽然肖邦笔下的艾德娜以一个悲剧结尾,但是她激励了更多的女性追寻自我,启发她们在本我自我超我之中找到平衡,思考自身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Chopin,Kate.The Awakening[M].New York:W.W.Norton,1994.

[2]Seyersted Per.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P150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P285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P86

作者简介:张淇惠(1990-),女,汉族,湖北潜江人,文学硕士,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刘亚利(19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文学硕士,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觉醒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论余华《兄弟》中林红性格的矛盾性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的亨利?弗莱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