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兰
摘 要 高质量材料类多用型人才是社会对材料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在材料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材料类多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多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ak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nrollment as an example
LIU Yul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High class material multi-use talents are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materials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roblem of college class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materials exis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ulti-use materials talents that need to be taken.
Key words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1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虽然个别高校有创新并有些许成效,但这也是只在小规模内试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材料类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3.5+0.5”四年本科制模式,前面7个学期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国内缺乏完全可以直接借鉴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1.2 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材料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以强调学科逻辑发展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 。课程体系大体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设置,而且课程设置主要以本专业内容为主,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衡。这些因素使得本专业学生知识专业面较窄,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上高校都能意识到目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在具体如何解决及实践中存在太多难题。
2 加强多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
2013年材料学院已全面施行大材料一本招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好的生源,因类施教,培养出高质量的继续深造的材料类研究型人才及步入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目前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培养出多层次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明确办学思路
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首先领导阶层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统领全局的发展。根据本专业整体发展形势及学生对专业的规划及选择,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明确多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在研究性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区别。学术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突出理论教学,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技术全面,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往往在高校或研究所继续从事创新开发或更深入的研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为高技术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等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的不同表现在实践环节中尤为突出,如何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师分配等方面着手,严格实践教学每一环节。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院计划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全部进行一年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大二的材料类学生将面临一次专业分流,也就是进行自己的专业选择,基本上通过学校宣传、多媒体了解等多渠道学生对每个专业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了解,学院目前暂设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其次在每个专业4~6个班的大二进入大三的学生中,学院可以组织人力进行统计调查,是考研继续学习还是就业每个同学心里基本上都有了答案,通过统计结果及往年的情况,综合考虑设1~2个考研班,其余班级为就业班级。对于就业班和考研班,学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区分对待,有意识地增加或调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课时比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正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改革。
2.3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传统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附属于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学院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上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知识结构和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交叉融合,以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以应用型或研究型课程体系为模块。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实施自主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特别学分制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班级设置上形势多样化,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实践班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研究型、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区分、组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对师资队伍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大学教师既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又需要兼顾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若两者之间协调不到位,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精力,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协调好教师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关系,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调解。在我校2014年全校中层干部大会校长讲话中已明确将教师人员结构的调整作为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具体从教师研、教分类、分级与分流政策,优化教师结构进行实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孙丽丽等.高校面向“卓越计划”培养材料类创新工程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6):21-22.
[2] 田仕,王发洲等.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36-39.
[3] 李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4] 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 蔡培阳.地方院校材料类专业“三证”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7]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