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珊
摘 要:生活化教育,是教育改革新理论和思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教育需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构架系统生活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开放、立体式的生活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6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效显著,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的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进头脑”仍然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理论课教育远离生活,没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需要、真懂和真信”的价值诉求。破冰之路在于让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应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1]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得到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高度认可,掀起新一轮教育改革。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2]。二者尽管在表达形式上是异质的,但都传递着同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是生活的,教育要立足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教育和观念培养,它需要学习主体与环境、社会、生活的交互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最后内化为自觉行为。为此,本文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作为教育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道,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完善,是主体性社会化过程,根据主体性发展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育成为学生内在发展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换,关注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开放性。生活的开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时代是开放性社会,在开放社会中成长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思辨性强,不满足于枯燥理论、简单说教,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囿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圆,辐射社会,辐射现实,丰富教材内容。另外在教法和手段上也需多样性、新颖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做中学,实现真正的体悟。
3.实践性。生活就是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具有实践性的。以生活为中心,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当是实践性的。杜威认为,人(人机体)生活于环境中,必须行动(实践),人不应该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改造世界。当前思想政治课仍然偏重于知识、规训的讲授,即便有实践也是走马观花式的社会调查或参观流于形式,以至于学生中仍存在严重地知行脱节现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依托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区,投身基层,在实践中完善品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必须遵循的平等准则。”[3]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原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生活化教育时应当遵循的准则,它指导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原则,具体是指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差异,从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成才需求出发,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发展。贯彻这一要求就是用接纳、理解和宽容的胸怀肯定他们的多元道德需求,而不是用大一统的“非善即恶”的评判标准来要求学生。
2.切合实际原则。生活化教育的核心是立足生活,结合现实和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合实际就是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关注时代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一是联系全球化、现代化实际。二是联系多样化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三是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当下大学生是在复杂国内外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具有价值多元、个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针对大学生特点,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回到个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既享受青春的律动,又能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关注社会,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
3.回归生活原则。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多姿多彩、自然本真的生活来体现,因此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就是回归到大学生的个体生活世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人生和生活,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让他们学会生活、交往和做人,培养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民,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精彩和人生的意义。贯彻这一原则就要按照“三贴近”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择业、心理、个性等,创新大学生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路径探讨
关注人的发展,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回归生活,用生活理念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
1.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使理论走进生活,指导生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指切合学生实际、真正促学生发展、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并能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贯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存在定得过高、超越学生实际、理想化、完美化等,让人高不可攀,结果必然是“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具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4]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世界,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强,自我意识独立,也习惯了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效率和利益目标等,他们认为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满足是正常的,如果再用“假、大、空”等高尚道德来要求他们,这样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表现虚伪,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要回归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接轨,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规划人生,形成正确“三观”,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要突显大学生生命成长成才这条主线,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生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等。又如讲授“市场经济理论”时在肯定追求利益的正当性的同时教会学生依法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再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通过了解世界物质观、人与自然关系等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养成生态文明等素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性、条理性生活化教育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并不等于剥离教材,也不等于教会学生生活经验,相反更应通过系统的、成逻辑体系的理论来引导学生系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思想政治课与一些专业课(尤其是理、工、农、医、管理类)不同,它不是专业技能的掌握,因而更应该摒弃工具性教育,理应在精神上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价值诉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到国家、民族责任等。我们可以生活教育的思路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生活化教育形成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用生活教育的思路贯穿课程的“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三个教学层次,即:(1)在思想、人生及价值创造层次,认识和感悟生命存在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2)在道德修养模块,认识社会、职业与家庭领域中的道德关系与道德生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实践能力。(3)对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认识法律关系,掌握法律规则,做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合格公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以下框架:(1)“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认识生命真谛,尊重和爱惜生命。(2)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及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人要尊重社会,要与社会和谐发展。(3)从人性的畸形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分析批判,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事业信心。(4)从人类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中提出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历史进程。学生是真正主人,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导到:(1)把个人的生命热情、人生发展融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2)通过对生命的珍爱,懂得人存在意义、生命的真谛。(3)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使学生自觉成为合格的社会化公民。(4)理解个体生命只有在融洽、和谐的群体生命中才会充分彰显其价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生活化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发展。“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人、塑造人主渠道,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考量,受道德认知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通过考试、用分数来评价学习的效果,这种标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接受、理解概念和原理的过程,是教会学生什么是对或错,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来评价主体的思想行为,结果出现了“道德空心人”、知行脱节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评价习惯,由原来的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评价,构建以主体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开放式评价体系。主体自评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表现,如交往、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责任等方面;同伴互评就是让身边的同学对主体进行的他评价,让他人做主体的“镜子”;教师评价就是老师的评价,是评价的核心,老师在进行评价时要以生活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发展可能性和无限性,尊重和完善大学生人格。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更新观念,以生活为教学宗旨,让个体回到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中,使教育达到引导受教育者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学校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