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视域下的“90后”

2014-07-07 23:07周欣
学理论·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媒介词汇群体

周欣

摘 要:透过对新浪新闻搜索结果的内容分析,探讨“90后”群体在新闻媒介这一载体中的一般印象,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以下判断:他们极富创造力,更富表现欲,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更加反叛和独立,虽然能够认同主流价值但是却常常跨越其边界,被视为不守规矩,甚至挑战道德和法律的一代。

关键词:“90后”;内容分析;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65-02

“90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严格地说也不是一个学术定义,关于它最直观的解释是:生于1990年——2000年之间的一代。它作为一种群体符号,频繁地游走于各种媒介形式,并常常与当下最火热的另类新闻联系在一起。在大众媒介的话语里,它常被赋予的“值”是:脑残、特立独行、自私、炫耀、创造力……然而,这一流行词汇却不太常被纳入学术的讨论范畴。因此,我们常常只能从媒介的理解中去窥探这一群体。而本次调查文本的来源是社会新闻中的个案,但是分析的结果只产生关于“90后”的一些模糊的群体性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仅仅存在所谓的“媒介真实”当中。

一、文献回顾

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关于“90后”的研究都相当少(近3年才有所增长,且心理学类类文献仅27篇)。二是大学生群体是“90后”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大学生“90后”群体的适应、价值观等相关研究占总体研究主题的85.6%。三是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态度存在差异。在检索到的新闻与传播学类文献中,媒介批评占据了大多数,许多学者呼吁“不要给90后乱贴标签”,但是,在新闻传媒的实务中,“90后”某些污名化的标签仍然存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思考的惯性。

具体来看,国内关于“90后”的研究仍然较少,其中较具权威的实证研究典范是“上海青少年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而袁岳先生则在理论和思辨层面也为我们理解“90后”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

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中有关“90后”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从总体上描述大众传媒(新闻报道)对该群体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同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报道“90后”新闻的方式、材料和推断的逻辑做定性分析,以考察媒介新闻得出某种评价倾向的特定机制。

选择更具双向互动性质的网络媒体作为分析工具。据可靠的统计,“‘90后群体是目前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6~18岁的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借助于这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敏感的新媒体,笔者希望可以更加准确地窥探主流价值观对于“90后”这一词汇的真实注脚。其次,新浪新闻具有相对高阶的排序和相关度比对功能,可以进行新闻关键字筛选以及标注相似新闻,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且其搜索系统和百度新闻搜索系统的搜索结果并无太大差异,在适用性上没有问题。所以选择新浪新闻进行搜索。

使用“90后”为标题关键词,搜索结果为10 940条。经过三重筛选(剔除重复新闻、剔除名实不符的新闻、剔除广告),实际可得新闻共1 535条。笔者采用三级变量对结果进行度量:第一,类别,将新闻归纳为不同的主题。第二,倾向,以中性评价、正性评价、负性评价为尺度。第三,频次,以不重复出现为原则累加频次,并按频次进行升序排列。

三、媒介话语中的“90后”

(一)“90后”相关新闻出现的类别分布

基于实际的统计情况,将频次分布较密集的10项类别变量详细报告如下:

表1 “90后”新闻分类统计信息

根据初步统计发现:“90后”相关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的新闻领域是“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和“违法、犯罪”新闻;而正性评价最高的领域是“军队等特殊职业”新闻、“体育”新闻、“文化娱乐”新闻和“职场、创业”新闻;负性评价最高的领域是“违法、犯罪”新闻、“婚恋、婚恋观”新闻和“伦理、家庭新闻”。

(二)对结果的解释

首先,“90后”相关新闻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领域——“文娱”与“体育”的正性评价占据绝大多数。说明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90后”在文化和体育领域更为活跃,且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赞许度。另一方面,根据经验判断,娱乐和体育事业总体来看都是“低龄化”的产业,由“90后”占据主流,在事实上也是符合经验逻辑的。根据媒介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90后”已经在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其次,媒介环境下的“90后”在“军队等特殊职业”的变量下的得分高达100%,同时在“职场、创业”得分也颇高,这当然与媒体“把关人”的报道方向有关,但是从这两个数据的彼此佐证可以看出,“90后”仍能被纳入主流价值(军队、警察等职业显然更高地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且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一度盛行的“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价值判断显然存在差异。同时,关于“90后”创业与职场发展的报道亦是基于微观事实,81.6%的正性评价表明这一群体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行动力,这又部分推翻了“90后是脑残的一代”等等极具轻蔑性的价值判断。

再次,主流价值关于“90后”的最大诟病和批评集中在三个领域:“违法、犯罪”、“婚恋、婚恋观”和“伦理、家庭”,在这三个变量中,他们获得了极高的负性评价。在“违法、犯罪”这一变量下,负面评价率更是高达95.8%。这说明在“90后”群体中,犯罪率的疑似升高是一个隐忧。根据对各条新闻的逐个分析,笔者进一步发现,这虽然是一个事实判断,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标签式”思考方式。例如在一则关于“少年暴力伤害并强奸老妇”的新闻中,记者不是直接呈现该少年的年龄,而是将其抽象化为“90后”,将一个个案泛化为一个指代性的词汇,显然会造成受众知觉上的偏误。同时,由于无法获得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在犯罪率上的比较,因此,现有的资料不能支持“‘90后有更高的犯罪率”这样的判断。另外,在“婚恋”和“伦理”两项变量上,“指代性”倾向也非常明显。且透过对新闻的逐条查阅发现,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也常常借用“90后”这一词汇作为“由头”,在标题或导语中出现。可以说:“90后”群体在媒介印象中是不守规矩,甚至挑战道德和法律的一代(尽管事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另一方面,在总数为161篇的关于“90后”的新闻评论当中,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充分的描摹。这些评论对“90后”持克制和客观的态度,这与许多消息的实际报道方向是有出入的。尤其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当中,大部分的文章将“90后”的“去标签化”提上议题。这足以说明,新闻理论与具体的新闻实践存在“代沟”。重视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更好地发现关于“90后”报道的机制和更好地认识这一群体,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媒介印象中“90后”:极富创造力,更富表现欲,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加反叛和独立,虽然能够认同主流价值但是却常常跨越其边界,被视为不守规矩,甚至挑战道德和法律的一代。

四、小结及讨论

由于目前并不存在直接以“90后”群体为对象的全国性描述研究,所以要将“90后”的媒介形象同这一群体现实状况做比较并非易事。只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媒体在形成对“90后”这一群体相关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偏误。理解这种“偏误”,对于我们理解媒介环境下“90后”与现实处境中“90后”的某些差异(及其原因)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过度抽象

如之前所提及的,许多报道成文时常使用“90后”这一概括性的集群词汇来指代实际上仅存的一位新闻人物。即是说,个体的特征被泛化和抽象为群体的特征。这种推论逻辑,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能舍弃“90后”这一指代性词汇,而仅交代该新闻人物的具体年龄,就不会帮助受众强化一些可能是虚设的价值判断。

(二)异质性问题

这与新闻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新闻是关于“新近变动事实的报道”,而“异质性”是其中的重要属性。即是说,被报道的那些个案“90后”正是这一群体中最特殊的、最具差异性的。从独特的个体呈现推知总体的现实状况,这在逻辑上违背了推论的一般原则。然而,受众的逻辑并不代表科学逻辑,大量的报道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受众极有可能产生关于“90后”最被动、最歪曲的现实认识。所以,笔者强调,对于媒介环境,我们需要对任何扩大化的推导和猜测保持高度的警惕。

可以概括地说,在媒介的塑造下,“90后”的活跃场所是社会文化领域,社会赞同度很高;同时,在极具创意和行动力的前提下,他们又常常标新立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基本判断,都有其严格的有效区域,更加严谨的和适用性更加广泛的报告可能只有透过针对“90后”群体的现实描述性调查研究来获得。

参考文献:

[1]杨雄,陈建军,何芳.正常成长的健康一代——“90后”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J].当代青年研究,2009(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13219

3d646_1.html,2009-01-16.

[3]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媒介词汇群体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