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追求有效的品德教学

2014-07-05 23:58戴奕
新课程·小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鸦片品德

戴奕

【教学背景】

伴随着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的品德课堂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与传统的品德教学相比,我们的课堂少了灌输,多了体验;少了说教,多了感悟。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它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在今年我执教五年级下册的教材《鸦片的背后》时,前后经历了三次设计、反思、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板块设计的调整都是本着让学生更有效地学而展开的。这些调整不仅是一次解读教材的过程,更是一次对品德教学有效性的深入探索。

板块一:对鸦片的认识

第一次教学设想:

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提到鸦片战争,必须要让学生先明白鸦片的危害,这样他们才能透过“鸦片”看到“背后”,了解中国从先行者变成落伍者的根本原因。而学生对那段历史所知甚少,对鸦片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只知道危害极大,但又无法说具体全面的阶段。所以,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吸食鸦片的危害,应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等方式,将鸦片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样有利于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心灵才能受到震撼,情感才能被激发。

【教学情景描述】

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和学生畅谈起来:我们的祖国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令我们感到自豪的历史,但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在进入近代后,竟变得不堪一击,祖国和人民备受凌辱,遭到无数次的侵略和掠夺,这一切都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说起。而提到鸦片战争,咱们先来认识一下鸦片。随着课件的播放,一一介绍了罂粟这一植物和吸食鸦片后的危害,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知道了鸦片是由罂粟这种特殊植物果汁提炼而成的,人一旦吸食上瘾,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一开始,学生的确受到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对外表艳丽无比,但会使人丧失理智,无法自拔的罂粟果实不时发出感叹,但渐渐地,他们似乎发觉图片中那些吸食鸦片的情况与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关系,有些学生就开始心不在焉起来,于是,对鸦片的认识这一板块就在课件的逐一翻页中草草结束了。

【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掌握知识,了解史实的正确过程,能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明晰那段屈辱历史的缘由,但是鸦片这一物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素材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冲击和共鸣,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那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将文本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因为没有深刻认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紧扣单元主题进行设计与思考,没有在教学活动中立足学生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设计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没能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

第二次教学设计:

在多媒体的展示中,不仅仅出示鸦片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图片还展示了当今社会上一些青年为鸦片所害的场面,当学生看到同龄人饱受鸦片的迫害时,心中的同情和愤恨油然而生,果然,他们变得情绪激动,对于鸦片的危害学得更加深入,對于当时中国的情况也越发感兴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让学生感同身受应该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板块二:认识鸦片战争

第一次教学设想:

当学生了解了鸦片的危害之后,顺其自然就开始谈到鸦片战争,但是提及这段历史,他们知道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了大量的鸦片战争的视频短片,其中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场面,大量的战争场面……学生一定会在这些视频的震撼下得到启发。

【教学情景描述】

教学进行得相当顺利,因为整个课堂基本被视频所占据,学生看得特别带劲,特别是男生看到战争场面时相当激动,但是等到视频结束之后,刚才视频中的场面只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浮光掠影,问及他们对鸦片战争的感想,他们什么都说不出来,整个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的“个人发布会”,这堂课还是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反思】

在认识鸦片战争这一部分,如果只是让学生认知,学生体会不到,也不能激起学生的义愤,更不能体会到清政府的无能之极。课堂中我扮演了知识灌输的填鸭者角色,在学生交流中又充当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角色。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并且在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不断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值得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我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还没有及时把握住,在教学中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机智,把握机会。当然,也可以运用追问等方法,主动去开发一些生成的资源。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切地认识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英国列强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我在设计上做了一些调整,即让学生看看《南京条约》签订了是一些什么内容?如果你是当时代表中国签约的清政府官员,你会签这样的条约吗?那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为什么又签了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转换的学习热情了。由此也使我认识到,实现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知识课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进入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鸦片品德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