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初探

2014-07-05 19:44张光琼
新课程·小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探究方法

张光琼

摘 要: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也是教育工作的难点。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讲德、智、体全面发展,无疑是把德育放到了首位。但在现实教育中,德育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以高分和升学为目的教育模式使得德育并没有真正地被重视起来,而德育的抽象性和老生常谈的说教式教育也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因而,德育一直不能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德育的缺失反过来也影响了文化教育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小学德育;探究;方法

对当前小学德育的模式和途径进行新的探索尤为重要。

一、德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

既然是德育,我们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德育,其实我觉得还是好好理解一下德字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说:今俗谓用力徙前谓德。从形意上讲,德是由“行、直、心”组成的,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用心直行,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记》中说:“正直中和之谓德”。老子的《道德经》认为,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行即为道,顺应大道即为德。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最后形成了以道、儒、法家为代表的道德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核心,儒家把它归结为忠、孝、仁、义、恭敬、温良、谦让等多方面,而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知礼这些传统美德则作为我们的道德标准世代相承,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那么,要学做什么样的人就很重要了。德才兼备,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关于德与才,《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论述得最为精湛:“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从中可以看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德育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开放社会,各种思想风行,各种信息鱼目混杂,而小学生对生活还没有相应的认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还不能正确地分辨是与非、对与错,所以极其容易走思想弯路,因而只有教师积极介入,去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德育面临的诸多困境

首先,现行教育的体制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分数”教育,各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集中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甚至于把教师的收入、奖金、考核、职称评聘都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形成了“分数才是硬道理”,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变成了“一智当先”的功利教育,把德育变成了“鸡肋”,使得德育长期处于一种重而不视、教之无物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其次,德育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道德教育必须面对市场经济这个利益化的问题,如何在利益和道德中间取舍,不但是学生的考题,也是许多教师的考题,但過多的政治灌输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入人心,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再次,社会各种现象对学生的隐性影响,当今社会人欲横流,唯我独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时时在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和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学生还无所适从,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德育的教育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所述德育的实际情况,鉴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情的认知还不完善,我们的德育在《小学德育纲要》基础上,深入探索,认真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小学德育改进:

1.由封闭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开放的社会教育,拓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的德育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增加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课堂教育有其局限性,就是枯燥无味,老师在讲台上费半天口舌,可学生未必能听进多少,而空洞的灌输也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印象,就是孩子们知道了,也只是留在口头上,在生活行为上还是我行我素,教育结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取抓拍形式,用我们的手机对实际生活中大街上、校园里出现的各种行为进行拍照和录像,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播出,孩子们看到熟悉的地方,甚至是熟悉的人出现在镜头了,十分感兴趣,就让孩子们自己辨别镜头中的人的行为,并进行评论,老师择机进行指导,很快孩子们就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自己也应该那么做;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自己不能做,并要帮助别人去纠正,这样孩子们就能在自己的认知过程中懂得了道德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还鼓励他们同家长一起去发现,有条件的可以拍下来和家长一起探讨,有时候甚至还让家长得到了教育,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乱扔杂物的习惯慢慢地改正了,好多学生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了。

2.由说教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实践的行为教育,增强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我国两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遗产,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读物更是数不胜数,《论语》《大学》《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孩子们的好读物,在孩子们当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和诵,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老师通过浅显的讲解,孩子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去按照传统文化读物中的要求去做。比如,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孩子们会对日常的生活行为有了一个具体的准则,他们会知道对父母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于生活习惯,他们会知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到,惜此时”;对于坊间闲话,他们会知道“未见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于和人相处,会知道“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等等,让这种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就具有道德的基本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活动,学生也树立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问到他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时,有的学生就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帮助了别人的学生,问到他们为什么帮助别人的时候,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可见,学生诵读活动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由训斥式的家长教育转变为对话式的平等教育,师生平等,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德育学习的自主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就谈不上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达成共识的基础,而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要理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是先训斥再叫家长的老一套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但孩子们反感和抵触,就是家长也感到讨厌,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本末倒置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做,而不是以教师为主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追本溯源,要通过和孩子们交朋友,让孩子们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只有知道了孩子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处。要综合看待学生的问题,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根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把当前的皮毛问题解决了,而不去解决根本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学生才能自主去学习,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一味地去强制孩子被动地接受,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反弹,酿出更大的问题。比如,在学生上网这个问题上,恐怕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但我通过对几名爱上网的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网络才是他们的世界,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在网络和游戏中,好坏分明,没有现实社会这么复杂,而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过关前进,并觉得有成就感,这和现实有不一样,故此沉溺在网络中,其实就是沉溺在他们自己虚幻的世界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慢慢的疏导,并采取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受,最终使他们脱离了网络。

4.由单纯的德育为目的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知识的学习

在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安排都是寓文于德的。以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为例,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还告诉学生对于别人再好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千万不要去私自占有;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不但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混下去的,更告诉学生做人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诚信才能把人做好。以此为例,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插更多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融入了德育的內容。比如,针对学生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就给他们讲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去努力学习,充分积累知识,才能成功。另外,还有许多寓言故事也是如此,比如,在教学“热爱集体”时,先给学生讲了《克雷洛夫寓言》中《天鹅,梭子鱼和虾》的故事,讲完以后问学生,为什么三个动物都竭尽全力,可车却一动不动呢?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了起来,最后他们自己统一了意见是劲没往一处使,于是就给他们讲团结的重要性、集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有了热爱集体的观念。

5.由一味的围堵变为尽量的疏导,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管理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一个人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现在开放的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随时都在影响着学生,怎样才能把各种不良倾向防范在学生之外,我们都是用堵的方法来解决,这就让我想到了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父亲鳏治水采用堵的办法,水涨就长堤,结果是水越来越多,堤越修越高,堵得越高,水的能量越大,最终河堤被洪水冲垮,还是徒劳无功。儿子大禹就吸取了这个教训,深知堵解决不了水患的根本问题,不但要修堤,还要疏导河水流走,这样才能制服洪水。对学生的管理和治水无异。只靠纪律来约束,凡事都是不能、不允许、不可以,只能管得了学生的身,管不住学生的心,甚至他们叛逆的心理还使得他们处处与老师和家长作对,因而,在德育的养成教育中,对学生的疏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疏导,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形成遇事想得开、能自我减压的良好人生性格。如果只是堵,只能使学生有事压在心里,愈积愈多,不但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对其性格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走向抑郁和偏激。

6.换位思考,实行角色互换,体会学生的心理世界

由于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因而学生在行动上有时会做出我们老师和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其实那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坏事,只是学生理解上或行动上的偏差。比如,在学习上,恐怕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什么都学不会,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这样呢?我们有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一块朽木,是不会雕刻出美丽的作品来的,可是作为教师,应该知道项羽说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学习上的这种心理呢?因此,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学生的问题,才能找出学生问题的根结所在。作为德育的这一点,我们只有理解了学生做事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做这件事的真实意图,故此,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想法去理解学生做事原因而去一味批评,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沟通,达到正确处理问题,使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时会使其兼顾集体主义,有张扬的个性,还能团结和帮助他人,支持个人的正当追求,但不能见利忘义,使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达到相对的统一,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逐渐提高,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校〈校长〉)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探究方法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可能是方法不对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