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探究性学习思维

2014-07-05 17:35范良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探究性探究

范良

所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索研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学习,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

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要求他们不盲从,不迷信。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入手。语文课堂虽然具有丰富的形象性,但也包含丰富的逻辑因素,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逻辑结构,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表达,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散文, 作者移步换景,并在字里行间表达真实的感受。作者除了记叙上山所见,重点落笔于双龙洞的记叙与说明。而在记叙和说明外洞和内洞时,又侧重于外洞的记叙,可见记叙条理清晰。教学过程中如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教师学完课文后可设计如下问题:如果你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你会写些什么内容?你会怎样构思?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这个延伸与拓展问题, ,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而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既游历景点,又体悟写法, 读写兼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三、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

一问多思要求学生要有较大的思维广度,不满足对问题已有的答案,而是通过多思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做到纵向、横向多方面去思考。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这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类认识习惯的思维方式,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等线索,因而清晰明了,合乎逻辑。我们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大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与横向思维相对应。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不一定是有顺序的,同时也不能预测。纵向思维是在挖深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在试着在别处挖洞。

《螳螂捕蝉》可设计一个合作探究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的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探究这样一道题,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见微知著,从多角度来分析。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中充满智慧,不仅可以真正掌握知识,也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能摆脱别人的影响,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式,提出与众不同的多方面的设想和见解。在课堂和作业中,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敢于求异,对别出心裁的见解要热情赞扬。如语文课上给同一篇文章尽可能多的写出合适的标题,给一篇没有结尾的文章设想几种不同的结尾,作文教学中通=同一个题目写成多种体裁文章的训练等,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给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教学过程中设计让学生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送给小亮,是为了突出主题,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不同感受。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设计。

五、培养学生检验、评价自己的思维习惯

评价和检验自己的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自我反馈。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这种自我检验的习惯,总是等待老师和家长的评定。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评价同学的思维从而认识自己的思维特点,包括平时课堂的回答、作业、试卷的批改,都可以让学生参与,从而培养学生检验、评价自己的思维习惯。

《半截蜡烛》中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中就会出现多种意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要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潜藏的多种观点被有效激活,从而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评价,将学生带进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情境,使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课文“亲密接触”,寻求根据,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探究-成功-自信-新的高层次探究是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样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探究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