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芹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一,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运用学生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203-02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得内向、被 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学生创造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基于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識,笔者在教学中努力 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创新,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了积极的尝试。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现研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及早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指导、积极创设交流情境同,适时激发学生讨论。如在"圆的认识"时,教师提问:"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这时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境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请每一个学生用任意方法画一个圆,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样画的,用哪一种方法最方便,确认后,再用圆规画个圆,接着请学生自己说出已经感悟到哪些圆的知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体现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
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学生需要体验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和自己发现问题,更需要给他们探索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索性的问题作为思维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摆一摆、变一变"的方式尝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寻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剪、拼折等动手活动,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量、比、想,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领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让学生把此方法推广到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中,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不断延伸,如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它的内角和是180度吗?"于是各小组同学讨论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学生动手量、折、拼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小组成员通过质疑进一步讨论,由同学回答总结,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实践中的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在学习初步时,让学生调查每个家庭本年度一二三月所用电费情况,对未来的一两个月用电量做出合理的预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在实践中检验,在交流过程中使认识升华,将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们感受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变抽象为具体,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一般的数学实际问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