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红
【摘要】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与时俱进、言简意赅、夯实有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小学第一(一~二年级)、第二(三~四年级)学段从写话、习作入手,需注意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师评价应讲究综合性,多样性。结合新课标对于"写作"的明确解说,审视以往自己在习作教学上的得失。主要针对一至三年级的写话、习作指导,我得出了一些浅显的经验。
【关键词】自我修炼 循序渐进 家校结合 自主学习 鼓励肯定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06-02
一、曾经的两次失败经历
(一)习作路漫漫兮,绝不能一蹴而就
第一次带班,由一年级教到三年级,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习作教学。一年级时,我只把教学的重心摆放在拼音、生字、课文的认、读、背、写上。二年级,由于一年级时对于写话指导的忽视,另外学生确实还是处于写话的初级阶段。于是乎,当时的我以为只需要给孩子多练看图写话即可。一转眼到了三年级,我沮丧地发现--我教的学生,且不说习作语感不佳、语句不通顺这些问题,他们对于习作几乎就是门外汉。记得那时候很多学生的一篇作文我帮他修改不下于十次。反复低效的折腾,使得我和学生都身心俱疲。
(二)一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单一的思路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第二次带班,我接手了一个资深教师带了一年的班级。这次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多给孩子做示范,多和孩子一起写文章。经过这一年的努力,相比上一次的举足无措,我的感觉明显好了很多。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单一的做法并不能带来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我再次陷入沉思中:我怎样做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二、第三次相对成功的经历
(一)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的两学年
1.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的第一学年
经历了两次失败经历后的我,接手了第三个班级。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始,我就统一给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背儿歌,它不仅能巩固孩子的拼音学习,还能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说话写话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转眼到了一年级下学期,除了延续上学期每天背诵的好习惯外,每个周末,我还额外给孩子布置一项口头作业--片段挖空补充完整。内容往往和这一周里某篇学生比较喜欢的文章相关,或是符合当下孩子爱干的事情。在那个学期,我还为孩子编写了一份简单实在的"标点符号六要素"。我在编写的时候还适当加上了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说明,促使学生以后写话、习作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更规范。
2.循序渐进、日见成效的第二学年
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是以写一段话为主。字数一般控制在100~150字左右。有别于上一次的师生合作,以老师写为主。这次我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课堂上先让他们充分地说,然后老师作适当小结,接着让他们自己试着去写心中的话。写得好的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当堂读给其他同学听。相对薄弱些的孩子我会特别关注,单独辅导。另外,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明确要求孩子多抽时间学习"标点符号使用细则"。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写话,我们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二年级第二学期,在原先的写一段话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让孩子分段写一件完整的事。除了与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相结合外,我还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有意义的校内集体活动。此外,我还鼓动家长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丰富的校内外学习生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亲人间的情感,还能给孩子们的写话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的写话水平在这一学期的进步,可谓不言而喻。
(二)出乎意料的第三学年,喜出望外的努力成果
第三学年,学校由于扩建、扩班的需要,不得不把原先的六个班进行重新组合。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欣喜发现--不同老师教出来的孩子重新组合为一个班,更具生命力。于是,我仍按原先定的第三学年计划进行。整个学年,我非常重视学生习作前的准备工作。俗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除了重视习作前的准备工作外,我还特别注重对孩子习作前列提纲的好习惯的培养。为了有效激励孩子,三年级第一学期,我用心为学生整理了一套《班级优秀作文集》,装订成册。集里包含了每个单元学生写的最优秀的两篇习作,每篇习作下我都会做适当点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这样被展现出来时,自信、骄傲之感喷薄欲出。从写作文比较好的同学中挑选特优的来做老师的"小助手",做习作薄弱孩子的"小老师",我认为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小老师"教完后,还是要教师来"审核"的,这一步绝省不来。"写前准备、列清提纲、教师充分肯定、'小老师'协作",就在这样"多管齐下"的共同努力下:优秀的学生写得越来越佳,习作相对薄弱的同学则正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
三、三次经历后,对于学生写话、习作指导的一些粗浅经验
(一)教师的自我修炼——以身作则,丰富自我
1.不经常写文章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记得读过一个故事,写的好像是一位校长,他在自述的故事末写道:"不经常写文章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有时候为了达到好的效果,需要逼自己去养成一个习惯。曾经一个暑假,我坚持每天写日记。那两个月的经历,让我发现--当你坚持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有收获。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写的内容,只在于你是否用心去观察。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可谓经常和"写作"打交道。批改学生作文、偶尔的"下水文"、写论文……我想我是一个"好老师"。
2.虚心向同事请教,取长补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很幸运,自己所在的教师团队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是初出茅庐、充满活力,有着全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师,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不仅如此,大家都非常乐意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失败。其中吸收来的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习作教学方法是:生动的"借物传情"结尾,使得文章更具美感;学生在自己写的作文里的好词下加上点,有意识地不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良好的讨论学习氛围一直在我们学校萦绕。集结所有的力量,教出最棒的学生。
(二)教师先扶着学生走,再放手让学生踏步前行
1.注重写话、习作前的铺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正式写话、习作前,教师一定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一年级时先让孩子养成每天背诵的好习惯,意在积累孩子脑海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备不时之需;接着适当的片段挖空补充练习,逐步培养孩子的语感;为孩子梳理一些比较简单实在的标点符号使用细则,让孩子的习作更为规范。
2.注重家校间的紧密结合
除了大量的阅读,动态的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在校内,教师引导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在校外,父母有意识地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这样不仅能拓展孩子视野,激发孩子的发展性思维,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一个人底气足了,在完成任何类型的习作时,都能写得游刃有余。
3.让孩子学会去找习作素材,学会在习作前列提纲
听过很多学生在抱怨,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无从下笔。别说是学生,老师在写作前也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巧婦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用充满智慧的目光去观察、记录周围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文章不分长短,它都需要一个枝干。围绕一个中心——枝,分层次地表述——干。写作水平再高的人,在写作前,都需要列提纲。让孩子从小养成习作前列提纲的好习惯,可以为他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便利。
4.对于孩子的优秀作文进行高度肯定,挖掘班级里的"习作小能手"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教师对于孩子习作评价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在习作中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大胆去表达他想说的话;激发他内在的写作潜力。在这点上,我是一直努力实践的。不论孩子原先的习作基础,不去计较孩子间的习作能力差异,我只拿学生的现在和原来进行比较。只要是进步了一点,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就像有些人天生嗓音好,有些人天生画画本领强,在习作方面,也会有些领悟力极佳、比较会表现的孩子。他们当之无愧是班级里的"习作小能手"。这些学生除了可以帮助班级里习作相对薄弱的同学以外,他们同时可以带动整个班级的习作水平朝更优发展。不论是哪个年段的孩子,都喜欢听到赞美之音。当自己写的文章被作为范文当众读出来时,那种快乐比吃一顿大餐更过瘾。有时适当的物质奖励会收效良多,这亦是对学生付出的小回报,也表达了老师的一点小心意。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学生个体差异现象。这点在语文习作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及时调整习作指导方法和要求。"小老师"的作用很大,但不能一味依赖。有些时候,教师该亲力亲为的,也绝不能含糊。如果你已经使了很大劲,收效却很小,也一定不要气馁。因为若连教师都没信心了,你怎么给学生信心?坚持下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以欣赏的角度来看待每位孩子。相信孩子们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认真,积极配合。"百花齐放",不会那么遥远。
四、身为语文老师是幸福的
有人说:"老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桃李满天下""受人敬仰"……确实,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感觉尤为幸福。这些都是从学生的习作中体现出来的。记得二年级的那次"绿谷油翁杯"第五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我指导学生写的那篇《甜甜的爱》,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績。与此同时,我也获得了"园丁奖"三等奖的荣誉。比获得荣誉更令我值得自豪的是,学生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我如何关心他的一件事。在我看来,真的微不足道,但却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被提及,学生用他稚嫩的文字表达了他对我的感激之情。说心里话,我很感动。文章我并未做大的修改,可能是那份真挚感动了评委,所谓的爱,大多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小细节。除此之外,批改学生习作时,发现他们的水平会连老师都有点望尘莫及时,我们不禁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不是一种自哀自怜,而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没有什么比教出优秀的学生更令老师欣慰的了。
参考文献:
[1]刘诗伟.《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贾群生.《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周卫勇.《怎样上好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6]杨先武.《语文笔记》.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