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龚玲
摘 要:适应力作为个体进入成年期后的重要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而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力是国内外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被视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否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内涵、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女,重庆长寿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心理学;通讯作者:龚玲(1986-),女,湖北石首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在就业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职业生涯的不确定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日益突出的问题,他们会因生涯的不确定而感到迷茫和不安,采取与此相应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来应对。国外研究者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理论,而是更多在关注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作为心理学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台湾学者结合台湾的本土情况,對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本文将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涯适应力的内涵、已有的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发展。
一、生涯适应力的内涵
生涯适应力是研究者对适应力概念在职业生涯中的探讨,美国心理学家Super在修订他生涯成熟度时,提出了生涯适应力的概念,随后“生涯适应力”在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使用。大学阶段是我们职业角色转变和发展的关键期,而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将会为我们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在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面对自己角色变化时,主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所进行的选择、调整与平衡的能力与素质。[1]
二 、已有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采用相应的量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国外对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间接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对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水平与差异性分析,其中差异性分析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体人格特征以及学校和家庭环境等方面。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认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1、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水平
查阅已有文献发现,国内学者赵小云认为,我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总体上居中等偏上程度,但仍不容乐观,表现为在生涯关注、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三因子上得分较低(赵小云,2011)。此外,万洁(2006)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满意度上得分普遍较低,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最低,“有良好的求职方法和技巧”和“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等方面的满意度也较低。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环境信息、职业决策等方面欠佳,这些现象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啃老族”的现状一致,在充满变化和障碍的生涯路上,容易遇到错则就放弃,心理素质教脆弱。这启示高校需要专门给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
2、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差异性特点
2.1生涯适应力与个体因素
这类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一定的研究工具对大学生适应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其结论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人口统计学、人格特征等方面差异的研究。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研究者对于生涯适应力主要是性别和年级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性别对个体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如国外研究者Rottinghaus等人(2005)认为,男女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国内研究者吴淑琬(2008)认为,男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高于女生,学者赵小云认为,从总体上看,男生的生涯适应力高于女生。由此可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西方女性更加独立、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有信心所致。
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具有阶段性差异的,反映在不同年级,其生涯发展水平不一样。如国内学者赵小云认为,我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还存在着群体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得分最高,大三、大四次之,大二是生涯适应力的低谷。
2.1.2 生涯适应力与个体人格特征
目前,对于个体人格特征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大五人格”,如Rottinghaus等(2005)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和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成显著正相关,而和神经质有明显的负相关。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他认为大学生的高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以及低神经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国内学者赵小云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职业生涯应对与个体决策风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但不容乐观,研究表明,理性决策风格的大学生比直觉型和依赖型风格大学生在生涯应对上表现更好[2]。
2.2 生涯适应力与环境因素
目前,对于生涯适应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对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探讨最多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等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① 家庭经济地位:对于家庭经济地位与个体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当前并没有统一一致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经济地位与生涯发展成正相关,且家庭经济地位越高的个体其生涯发展水平也越高,如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认为高社经地位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及其各层面上都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家庭经济地位与生涯适应力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如Hirschi(2009)的研究则认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并不影响青少年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国内学者赵小云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来自家庭经济地位高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地位较差的学生 [3]。因此,生涯适应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亦有待进一步研究[4]。② 父母的教养方式:关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在自我认同等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积极生涯探索行为、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的更快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冲突以及家庭功能失调,则不利于青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和职业认同的发展(Dietrich &Kracek,2009)。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虽然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但它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纵观以上描述,我们可以认为:①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②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存在群体差异。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受个体和环境(家庭、学校)等多个因素的影响。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与积极的人格特征存在着相关。
三、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措施
在前文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是,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目前,对于生涯适应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探讨,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研究,很少有研究者从内在认知机制的角度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考察。此外,我们如何对具有较低水平生涯适应力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干预,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涯适应力[5] [6] [7]。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
职业生涯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性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性又与个体自身的实践经验、对社会环境信息的掌控程度、职业决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强调学生在生涯发展中的预见性、匹配性和稳定性,而现实状况有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确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当大学生遇到信息、情绪、认知判断、是否成功等不确定时,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接纳这些不确定。因此,在给大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需要我们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纳和容忍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涯适应力[8] [9]。
2、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在汇总与梳理已有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涯任务和发展重点不同,且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所处的水平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生涯发展阻抗因素来进行辅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具体不同阶段的任务,切忌一概而论。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涯适应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实现大学期间的生涯发展目标。
3、重视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问题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男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虽然在性别差异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生涯适应力的各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女大学生在“生涯关注”这个维度上高于男大学生,在“生涯控制”、“生涯信心”与“整体生涯适应力”都低于男大学生。因此,我们要从“生涯控制”、“生涯信心”两个维度来探讨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策略。
生涯控制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涯不确定的现象时,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控制感与控制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团体心理辅导来进行干预,如对女大学生进行自我肯定训练、决策训练、时间管理策略训练等等,来提高其生涯控制感。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开发科学有效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当前国内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国外量表,且大多数研究者的适应力量表是以人格特质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开放式测验与语义分析法来确定量表的维度,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2、加强教育干预实验及其效应检验。
参考文献:
[1] 赵荣生. 高校辅导员生涯适应力提升的难点与建议[J].高校辅导员,2013,20(6):33-36
[2] 赵小云 薛桂英. 大学生的生涯应对及其与决策风格的关系[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38-141
[3] 赵小云. 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 现代教育管理,2012,2:111-114
[4] 赵小云 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 1503—1510
[5] 郭少东. 大学生生涯发展不确定及其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析[J]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1):92-132
[6] 赵小云 薛桂英. 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 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7] 谢雅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6):27-33
[8] 邓碧会 邓维 李兢等.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59-63.
[9] 羅锡莉,张进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学探新,2008,(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