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1-2013年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EB201102),主持人:常荷丽。
摘 要: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英语人才培养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常荷丽(1974-),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起步,迄今为止,发展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各国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正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不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目前就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外语+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迅速上升。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要调整英语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一、进行校企结合 增强学生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2008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因此外语教育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以人为本,校企合作、全方位开放,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性英语人才。
1993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大学逐渐打破了大学生“统包统分”制度,开始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安排教学模式,实行课程的动态管理,除了在校内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来培养人才,强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和实验、校外实训和实习以外,要积极与企业联合,进行订单式培养,或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校企联合进行项目合作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其实质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闻名的“万人大校”,其培养目标特色是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为主线,实践为核心,在做中学、在做中教,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或“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实行 “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并将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毕业生获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100%,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名列全省前茅,是成功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
如果企业能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課程开发工作,为学习提供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水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方便优秀行业专家到学院兼职授课,实施早7点到晚11点的授课时间制度,安排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校企联合,企业随时了解学校规划,学生随时知道企业需求,学校为企业训练人才,开发新科技,企业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这样,校企自然能够顺利接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会更有竞争力。
二、实行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
目前,国际互联网上使用计算机的对话大多是用英语进行,百分之八十五的国际电话交谈是用英语进行,全球四分之三的邮件、电传和电报也是使用英语,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的通用语言更是英语。高职高专学生学好了英语,不仅可以通过英语等级考试,顺利毕业,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或出国,也是专升本或考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主要取决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质量”。 尽管中国学英语的人很多,可是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受欢迎,就业市场上受青睐的是精通国际经贸、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即 “外语+专业知识”的“双料”人才。因此高职高专要努力培养受社会和市场欢迎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双料”复合型人才。
双语教学强调在非语言类专业学科中运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注重外语或专业知识,而是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贯穿外语学习。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拿大开始浸入式双语教学,到目前为止加拿大是世界上双语教育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培养了大批实用双语人才。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科技人员总数居全球第二,印度的小学、中学、大学均实施“一条龙”双语教学,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从业人员英语纯熟,完全具备了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由此可见,英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让学生既具有较宽人文知识基础,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还要不断加大经贸、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工商管理、保险、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
当然,国外双语教育大多是让外来非母语群体学习本国官方语言,语言环境、教师、教材等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英语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工作前途和生活质量。中国则是让母语群体去学外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教师、教材等都成问题,而且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工作前途和生活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学习动机不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克服种种困难,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
三、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富有责任感、健全、完整的人,知识学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本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即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社会,也是一个人类“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高职高专学生拥有相对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绝大多数企业也将人品、敬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等视为第一质量。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理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能有效进行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曾经提到,“独立思考”和“求职本领”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必须学会的两样东西!他认为,一个有水准的人,应该对某些事物要知之详尽,对万事万物要略有知晓。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人格完整发展,只有通识与专识教育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实现学生的最佳发展。
哈佛大学自1978年始一直开设核心课程,分为文化核心课程、科学核心和人文核心课程,通识和专识课程有机结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 哈佛开设的核心课程是对通识教育的有力贯彻,注重阐明所有人应具有的共同经验,注重那些可以加强人类关系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共同活动,体现着哈佛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最后能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需修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8~35学分,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三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和奥巴马),截止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和教授中共有87人荣获诺贝尔奖。
另外,人的心理健康有两种形式:社会调适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社会调适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获得。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心理咨询,而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指明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向,而通识教育即可实现这一功能。
总之,新形势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高职院校也应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更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15%,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目标。
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基础。因此,高职高专教师必须不断通过进修和科研更新知识,还应把科研的思路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
高职高专教师要研究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融合,要研究实践教学,要研究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要成为外语职业教育的专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德)葛洛曼等主编,石伟平译.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龚放.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哈佛委员会著,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教育部職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8]马树超,郭扬. 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美)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美)刘易斯(Lewis,H.),侯定凯等译.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斌华.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 本土实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3]吴平,王树根.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4] 俞理明,(加)尤门(Yeoman, E.).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汉、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