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粒间作用力”为例建构微粒观

2014-07-03 10:06朱雅菲
化学教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朱雅菲

摘要:文章以“微粒间作用力”之《化学键》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能量观和微粒观方面进行了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观念建构;化学教学;化学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14

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通过一次同题异构活动让人有了很多感触,以前对于“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部分的教学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因为抽象,如何切入,如何说清来龙去脉,一直难以把握。可是这节内容在化学体系中又比较重要,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把化学键讲清楚才能把后面的知识掌握好。下面就结合“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苏教版化学2专题1第二单元)谈谈如何构建微粒观。

一、微粒观建立的必要性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知识,内容涵盖化学学科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化学科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能够提供给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化学视角和思维方式,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教师要把化学学科观念落到实处,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是学生微粒观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以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变化的实质。《化学键》观念的建立让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

二、 传统教学和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比较

1. 传统的教学设计

(1)通过举例“金刚石的坚硬”引出微粒间存在作用力,给出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类别;

(2)介绍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概念和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成键方式和成键微粒;

(3) 运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即电子式来表示原子、离子、分子、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

2.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化学键的概念,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定义和成因,教学重点是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初步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所以,我打算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切入。

在课本的序言部分,就不同微粒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交代得很清楚,教材接下来从原子结构特点分析了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离子的必然趋势,直至氯化钠形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裂缝”,两种“分子”间的反应,怎么从原子角度来分析呢?我想这应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断裂旧键和生成新键”来认识,由于初中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界定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先讲“共价键”可能学生更能接受,理解起来也更顺利。这样我就将这个知识定位为,理解表面的化学反应过程“断裂”和“生成”,并感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由此,借助能量观和微粒观非常顺利地让学生理解化学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过渡到“共价键”,下面用构成微粒和作用本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初步运用检测。让学生用关键词来把陈述性知识变为策略性知识,这是观念教学的技能技巧。

那么如何引入“离子键”,可以通过微粒观来过渡:独立的氯原子非常活泼,它一般要获得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的氯分子,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条件允许,它们还是会彼此分开,各自去夺取电子形成更稳定的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探究这种力。引出话题,变为离子后又是怎么成为物质的?动画演示这种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平衡结果。

第二步,感知这种力。用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事实进行回敲。

第三步,建立正确的观念。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构型,促使每位同学感知美的同时,知道这种力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两个离子之间的,而是多个离子间的。

第四步,总结比较。此时已经水到渠成,让学生小结化学键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不可能一次形成,需要经过螺旋式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以“化学键”为载体的微粒观的基本观念。等学到了高二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元素电负性之差,又掌握一种方法判断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通过学习不断积累,使观念得以强化。

讲清楚《化学键》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知识,如晶体类型、物质结构等。怎么引入新课,如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观念,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化学键”的“来龙”:概念(化学键是什么)、形成条件(化学键怎么来的)、成键后体系能量趋于稳定(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至于“去脉”: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电子式的书写等是顺理成章的事。

化学学科观念对教学的影响是双方的,对学生而言,背诵或记忆某些化学知识当然有价值,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我们教学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化学键等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课程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详细的教材分析,从具体的知识中提炼出化学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胡美玲. 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专论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 化学教育,20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3~94endprint

摘要:文章以“微粒间作用力”之《化学键》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能量观和微粒观方面进行了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观念建构;化学教学;化学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14

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通过一次同题异构活动让人有了很多感触,以前对于“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部分的教学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因为抽象,如何切入,如何说清来龙去脉,一直难以把握。可是这节内容在化学体系中又比较重要,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把化学键讲清楚才能把后面的知识掌握好。下面就结合“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苏教版化学2专题1第二单元)谈谈如何构建微粒观。

一、微粒观建立的必要性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知识,内容涵盖化学学科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化学科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能够提供给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化学视角和思维方式,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教师要把化学学科观念落到实处,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是学生微粒观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以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变化的实质。《化学键》观念的建立让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

二、 传统教学和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比较

1. 传统的教学设计

(1)通过举例“金刚石的坚硬”引出微粒间存在作用力,给出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类别;

(2)介绍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概念和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成键方式和成键微粒;

(3) 运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即电子式来表示原子、离子、分子、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

2.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化学键的概念,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定义和成因,教学重点是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初步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所以,我打算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切入。

在课本的序言部分,就不同微粒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交代得很清楚,教材接下来从原子结构特点分析了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离子的必然趋势,直至氯化钠形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裂缝”,两种“分子”间的反应,怎么从原子角度来分析呢?我想这应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断裂旧键和生成新键”来认识,由于初中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界定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先讲“共价键”可能学生更能接受,理解起来也更顺利。这样我就将这个知识定位为,理解表面的化学反应过程“断裂”和“生成”,并感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由此,借助能量观和微粒观非常顺利地让学生理解化学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过渡到“共价键”,下面用构成微粒和作用本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初步运用检测。让学生用关键词来把陈述性知识变为策略性知识,这是观念教学的技能技巧。

那么如何引入“离子键”,可以通过微粒观来过渡:独立的氯原子非常活泼,它一般要获得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的氯分子,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条件允许,它们还是会彼此分开,各自去夺取电子形成更稳定的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探究这种力。引出话题,变为离子后又是怎么成为物质的?动画演示这种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平衡结果。

第二步,感知这种力。用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事实进行回敲。

第三步,建立正确的观念。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构型,促使每位同学感知美的同时,知道这种力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两个离子之间的,而是多个离子间的。

第四步,总结比较。此时已经水到渠成,让学生小结化学键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不可能一次形成,需要经过螺旋式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以“化学键”为载体的微粒观的基本观念。等学到了高二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元素电负性之差,又掌握一种方法判断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通过学习不断积累,使观念得以强化。

讲清楚《化学键》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知识,如晶体类型、物质结构等。怎么引入新课,如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观念,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化学键”的“来龙”:概念(化学键是什么)、形成条件(化学键怎么来的)、成键后体系能量趋于稳定(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至于“去脉”: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电子式的书写等是顺理成章的事。

化学学科观念对教学的影响是双方的,对学生而言,背诵或记忆某些化学知识当然有价值,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我们教学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化学键等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课程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详细的教材分析,从具体的知识中提炼出化学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胡美玲. 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专论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 化学教育,20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3~94endprint

摘要:文章以“微粒间作用力”之《化学键》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能量观和微粒观方面进行了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观念建构;化学教学;化学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14

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通过一次同题异构活动让人有了很多感触,以前对于“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部分的教学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过,因为抽象,如何切入,如何说清来龙去脉,一直难以把握。可是这节内容在化学体系中又比较重要,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把化学键讲清楚才能把后面的知识掌握好。下面就结合“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苏教版化学2专题1第二单元)谈谈如何构建微粒观。

一、微粒观建立的必要性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知识,内容涵盖化学学科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化学科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能够提供给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化学视角和思维方式,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教师要把化学学科观念落到实处,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微粒间作用力”的《化学键》是学生微粒观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以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变化的实质。《化学键》观念的建立让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

二、 传统教学和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比较

1. 传统的教学设计

(1)通过举例“金刚石的坚硬”引出微粒间存在作用力,给出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类别;

(2)介绍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概念和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成键方式和成键微粒;

(3) 运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即电子式来表示原子、离子、分子、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

2.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化学键的概念,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定义和成因,教学重点是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初步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所以,我打算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切入。

在课本的序言部分,就不同微粒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交代得很清楚,教材接下来从原子结构特点分析了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离子的必然趋势,直至氯化钠形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裂缝”,两种“分子”间的反应,怎么从原子角度来分析呢?我想这应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断裂旧键和生成新键”来认识,由于初中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界定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先讲“共价键”可能学生更能接受,理解起来也更顺利。这样我就将这个知识定位为,理解表面的化学反应过程“断裂”和“生成”,并感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由此,借助能量观和微粒观非常顺利地让学生理解化学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过渡到“共价键”,下面用构成微粒和作用本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初步运用检测。让学生用关键词来把陈述性知识变为策略性知识,这是观念教学的技能技巧。

那么如何引入“离子键”,可以通过微粒观来过渡:独立的氯原子非常活泼,它一般要获得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的氯分子,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条件允许,它们还是会彼此分开,各自去夺取电子形成更稳定的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探究这种力。引出话题,变为离子后又是怎么成为物质的?动画演示这种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平衡结果。

第二步,感知这种力。用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事实进行回敲。

第三步,建立正确的观念。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构型,促使每位同学感知美的同时,知道这种力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两个离子之间的,而是多个离子间的。

第四步,总结比较。此时已经水到渠成,让学生小结化学键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不可能一次形成,需要经过螺旋式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以“化学键”为载体的微粒观的基本观念。等学到了高二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元素电负性之差,又掌握一种方法判断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通过学习不断积累,使观念得以强化。

讲清楚《化学键》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知识,如晶体类型、物质结构等。怎么引入新课,如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观念,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化学键”的“来龙”:概念(化学键是什么)、形成条件(化学键怎么来的)、成键后体系能量趋于稳定(为什么会有化学键);至于“去脉”: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电子式的书写等是顺理成章的事。

化学学科观念对教学的影响是双方的,对学生而言,背诵或记忆某些化学知识当然有价值,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我们教学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化学键等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课程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详细的教材分析,从具体的知识中提炼出化学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胡美玲. 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专论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 化学教育,20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3~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浅谈
新课改如何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走出困境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究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