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院文学院生命教育形式浅探

2014-06-30 15:19郭伟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生命教育

郭伟

内容摘要: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推行的“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贯穿着“生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涵泳元典,认知生命——中华元典的生命智慧烛照;二、披文入情,理解生命——第一课堂的人文精神培育;三、感悟现实,激扬生命——第二课堂的生命专题教育。

关键词: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生命教育 元典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教育的第一目的并非培养职业的技能、生存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人与人的根本差别就是生命质量的差别,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则在使人了解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根本,确立灵魂维度。换句话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实乃生命教育。有鉴于此,黄冈师院文学院在建构、实践文史哲融通培养的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生命教育”意识,犹如画龙以后的点睛之笔,赋予大文科模式视阈下各种教学创新以一种内在的神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涵泳元典,认知生命——中华元典的生命智慧烛照

文学、史学、哲学作为学科的创立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结果。学科概念的产生与学科门类的日趋精密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分析思维和技术理性对人们大脑的改造。“天人不二”、“依正不二”的整体思维作为东方文化丰富的能指逐渐被边缘化。随着科学主义的崛起,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人类主体价值被淡忘,情感、思想、尊严日益市场化和空洞化。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代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人本主义思想的日趋兴盛,便是对这一潮流的批判性回应。在这种背景下,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提倡人文精神,实现文史哲融通培养,进而追根溯源,返璞归真,回归古典传统,开展元典教学,诚受先民生命智慧之熏陶,无疑成为当下高等院校文科教学与时俱进、对症下药的明智举措。这也正是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学理念。

“中华元典”博大精深,或蕴含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山海经》、《周易》、四书五经之类,或系某一文化领域的创始之作,如《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先秦诸子著作虽系因缘说法,一代之时教,然而其中颇多超越现实之处,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终极思考往往散发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光彩,历千古而不灭,自然也具有“元典”性质。这些“究天人之际”的元典圣经包含着华夏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智慧观照,蕴含着广袤深邃的生命认知,远远超越了技术考证和学科“知识”的层次。文学院落实“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中华元典教学,就是要用先民的生命智慧启迪今人,解放我们贫血暗弱、扭曲异化的生命。《山海经》里那些苍莽古朴的神话张扬了生命的大坚韧,教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易传》乾卦以“天行健”指示君子自强不息,坤卦则教育我们厚德载物如同大地;《黄帝内经》这部唯一以圣王命名的元典暗示生命之学亦如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教我们认知自我,培养洞察力,因天之序以开发生命的活力;《论语》教我们涵养温良恭俭的君子人格和民胞物与的宇宙胸怀;《孟子》注重培“养浩然之气”和“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大丈夫之志;《老子》教导世人“致虚极,守静笃”,“复归于婴儿”以葆养天真,《庄子》教我们谨守心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作逍遥之游。道、儒两家虽于出世、入世各有趋避,然而,在格除物欲,坦然面对生死,追求生命的真实感上却如出一辙。如前所述,古圣先贤的智慧妙语真如黄钟大吕般棒喝世人,指导我们气定神完地摆脱物质主义的枷锁,振拔于异化的人生,最终实现生命的真实性存在。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重视世俗生活,西方哲学则以“未知死,焉知生”为由,开设死亡必修课程。生与死,构成一段完整的生命历程。生死观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西哲学多有阐释。只不过,中国文化虽然贵生,忌讳无意义的逃避式自杀和非正常死亡,然而,对自然死亡却多能以平常心顺应之。这种不言自明的集体无意识导致中华元典对现实人生的智慧表达远远超过对死亡现象的分析认知,死亡教育相对缺失。因此,在中国高等院校推行生命教育,除了大力推动中华元典教学,引领青年学生接受生命智慧的烛照,弘扬中国文化崇尚世间生活的优良传统之外,也应适当借鉴西方学术界对死亡的积极认知,诸如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等。唯有如斯兼容并包,生命教育才能称其为从生到死的全人教育。

二.披文入情,理解生命——第一课堂的人文精神培育

生命教育是全程教育,不仅体现于由生到死的全程人生,还体现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开展生命教育并非脱离课程语境作枯燥空洞的理论解说,而是形象生动地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须知,文学院的专业课程作为“人学”的舞台,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的多元对话,人与人的生命纠葛,乃至于人的语言现象,或直接或间接,都脱不了生存价值和意义问题。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是画龙点晴,赋课堂以神韵,让课堂的多声部互动平台、多元化教学方式有一个统一的旨归而已。

文学院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始终渗透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生命、情感、尊严与价值的思考。这些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譬如,外国文学课程围绕歌德的《浮士德》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张扬浮士德精神,告诫人们只有保持生命的活力,不断进取,才不会被魔鬼所俘虏;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诗文展示了这位隐逸诗人独特的生命姿态:在平淡的生活中坚守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同时保持高尚的审美情趣。歌德与陶渊明的这两种生活追求,是人生的一对悖论,但两人都是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真英雄。苏轼吸收佛道思想,精神上随缘自娱,时时以譬如法自宽自慰,消解困境,其诗词屡有反映。加缪《西西弗斯神话》和《鼠疫》塑造存在主义英雄,呼吁现代人正视荒诞的人生,面对各种矛盾的对峙坚持生活。

古典诗词教学,除了赞美爱情的美好,还可以有机融合对爱情缘起本质的揭示,组织学生深入、辩证探讨爱情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文类课程都可以引导师生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切入生命自我管理的话题。endprint

人文精神的培育并非师生之间单纯的知识交流,它要求师生共同开发第一课堂教学信息的生命意义,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中心展开由语言、情感到灵魂层面全方位的互动交流,要求师生在对话中还原与超越生活世界,进而培育出终生关注生命、理解人性、关怀人生的思维习惯,养成适合自我生命创造的健全的个体人格。大文科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培育基地,恰好蕴含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生命教育内容,鉴于此,大文科第一课堂教学务必披文入情,打破狭隘文学意义上的“审美”观念,把生命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起来,培育人文精神,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三.感悟现实,激扬生命——第二课堂的生命专题教育

要全程实行生命教育,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的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培育人文精神之外,还要持之以恒、密切联系现实,随缘说法,随时开展旨在维护生命与尊严的系列专题讲座或多边交流活动,最终做到“课内课外不间断”,课堂、生活一条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全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生命观。

第二课堂的生命教育内容丰富,包含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网络生态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多个主题,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组织学生观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视频;以贫困助学金的评选发放为契机,举办“感恩”主题征文;以考风考纪宣传为契机,开展诚信签名;组建青年志愿者小分队,广泛开展无偿献血、文明周周行、“薪火行动”暑期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大凡眼前人、身边事,网络热点话题,全球影视资讯,耳闻目睹之类,正反两面的经验或教训,皆可作为最真实的教案供师生学习参详,以助他们在代入式情境体验中接受卡塔西斯式的洗礼净化。生命的涅槃重生,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否定与提升,完整的人的造就,便得以最终实现。

第二课堂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一般是在校的青年学生。作为中国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保持身、心、灵的整体和谐,学会尊重生命、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才能体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最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他们良好的生命品质,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和谐和国民幸福总值的稳步增长。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在共青团十七大的祝词中明确指示团的工作“要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要着力帮助他们解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正是出于这一深远战略意义上的考虑。

黄冈师院共青团青年工作一直开展的如火如荼,校团委组织的心灵环保等人文讲座,载歌载舞、寓教于乐的大型纪念晚会,心理健康协会等各种社团交心活动,与院系、班级、班主任的因缘设教,共同营造了一个多层互助、多元对接的校园生命教育整体格局。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经的心灵创伤者才可能消除阴霾,树立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曾经的孤独内向者,才会懂得友情的温馨;曾经的白日梦患者,才会真正拂开生命的迷雾,坦荡无畏地面对真实的人生。处处洋溢生命活力的教育环境,既能有力彰显学校人文办学的理念和气象,又为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健康运行提供了可持续培育的沃土。而反过来说,营造和维护这样的环境,全面推动生机活泼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正是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走向广阔校园的使命所在。

第二课堂的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在各级共青团组织、各种社团、各个院系的配合和帮助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也离不开校园心理咨询师的辛勤工作。只有把所有的教育力量动员起来,只有管理者与一线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接受校园人文环境的健康熏陶,乃至于分批次接受“生命教育导师”职业岗位培训,一个严肃紧张、生动活泼、和衷共济、其乐融融的大人文、大校园的格局才能最终形成。名校就是这样铸成的。它的根基和灵魂在于面向时代和现实的生命教育,在于全体师生与管理人员三者合力构筑的第二课堂生命教育活动平台。

综上所述,黄冈师院文学院在实践生命教育主题理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人文精神培育与第二课堂专题生命教育渗透融合,坚持把经典文本的智慧启迪与时代现实的理解感悟超时空对接,在全面营造生机勃发的校园生命教育环境中如鱼得水地推动“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运行。这不仅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和落实,更是对当前全球技术异化时代的批判性回应。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生命教育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