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背景下对游戏选择的思考与实践

2014-06-30 18:55周澍
考试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小鸡教学活动游戏

周澍

一、问题提出

游戏作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基本活动,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手段。《纲要》提出的“幼儿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①充分体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当前幼儿园实施的活动大多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呈现,由此可见,在主题课程中将教学与游戏一体化实施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游戏”归“游戏”,这导致游戏与教学缺乏应有的联系,基本处于平行状态。如何做到游戏活动与主题教学优化整合呢?我认为游戏的选择与开展很重要。只有以主题课程背景为依托,充分挖掘該主题课程的教育价值,使游戏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使幼儿的主体性在游戏中得到发挥,才能增强其综合教育效果。

二、问题解决

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是以孩子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线索而设计开展的。幼儿的学习除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外,更多的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实现的。在现行游戏与主题整合的课程活动内容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集生活、游戏、学习于一体的课程内容。

1.关注兴趣,恰当选择游戏内容。

在选择主题课程背景下的游戏内容时,应始终把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放在首位。题材应来源于幼儿生活,做到顺应内在需求,激发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促使其积极表现。如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开展角色游戏“旅行社”,幼儿的旅游兴趣不高,反而喜欢到“照相馆”“小吃店”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后,我及时调整游戏内容:收集新疆帽、蒙古袍等材料放置“照相馆”;收集“祖国各地小吃特产”放置“小吃店”并装饰成“美食一条街”。围绕“旅行社”衍生出“小导游”带“旅客”去“风景区”拍照留念、到“美食一条街”品尝各地的风味小吃……基于幼儿内在需求(喜欢拍照、喜欢去小吃店),及时调整游戏内容,不但没有让孩子失去对“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活动的兴趣,反而让幼儿对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民俗特产了解得更多。组织《祖国特产大展览》等相关教学活动,孩子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参与积极性很高。

由此可见,围绕主题课程开展的游戏,教师既要围绕主题活动目标,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善于以幼儿主题活动时获得的相关经验为源头生成游戏新内容,这样才不会使游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善于发掘,适时满足心理需求。

任何主题必然包含游戏的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努力发掘游戏因素,为生成游戏活动提供可能。例如,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幼儿对各种动物有探索兴趣,我选择了一些主题课程中已有的游戏,诸如科学区《恐龙大探秘》、美工区《泥塑:可爱的动物》、语言区《听故事:动物趣闻》等,这些游戏大多是比较安静的,由于孩子天性好动,为体现主题课程背景下游戏的多样性,动静交替,我结合各种动物的形态特点选择了一些能满足幼儿运动需要的游戏,如:民间游戏《猎人抓野兔》和《小鲤鱼跳龙门》及音乐游戏《找小猫》和《青蛙捉害虫》等,在跑跑、唱唱、跳跳中,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由于这些游戏带有运动性,大大满足了幼儿肢体活动的需求。另外,游戏与领域活动有机联系,使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得以优化整合。

3.材料多元,促进幼儿有效互动。

布鲁纳曾说:“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②游戏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动态性的互动,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提高,积累各种经验,只有提供有层次、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中,根据幼儿的需求开展“鲜花屋”的游戏,投放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的多元性材料:如第一层次材料:各色卡纸和花的样板,幼儿可以运用这些材料画画、剪剪、贴贴出小花;第二层次为皱纹纸,幼儿可以运用折叠等方法制作花;第三层次为各种面具,让幼儿用制作的花装饰面具等、多元分层的材料投放,可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丰富《春天来了》的主题内容。

4.捕捉信息,适时介入幼儿指导。

《指南》要求我们“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③游戏中观察幼儿,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尊重,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这并不代表老师在游戏中无事可做,捕捉信息,适时介入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在开展中班主题《动物王国》下的区域游戏《泥塑:可爱的小鸡》时,我发现一名幼儿在捏一只小鸡。在做眼睛时,她粘了一颗搓好的泥,但觉得太大了,就换了一块重捏,可是这次捏的似乎又太小了,粘不上去。反复几次一直没成功,此时孩子要丢了小鸡。发现孩子准备放弃可贵的探索,我及时介入:“你的小鸡捏得真漂亮,可为什么没有眼睛呢?”她说:“我刚刚做眼睛了,就是不像。”我问身边的几个孩子:“你们想想看,小鸡的眼睛像什么?”很快就有一个孩子说:“小鸡的眼睛圆圆的,像豆豆。”“那我们教室里有豆豆吗?”“有!”幼儿连忙跑到动手区拿了一颗红豆粘了上去,旁边的小朋友都说:“小鸡做得真像,真漂亮。”作品得以完成并获得肯定,孩子开心地笑了。

介入适时,指导有度,使孩子增强了游戏信心,也推动了游戏顺利、深入、有效地开展。

总之,教师既要关注主题活动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最佳结合点,又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实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位幼儿提高能力。

注释:

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34.

②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3,5,(第1版):43.

③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2013,3,(第1版):288.

参考文献:

[1]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4-126.

[2]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小鸡教学活动游戏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