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亮
摘 要: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运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教学资源中不仅包含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蕴含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化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在高中阶段,化学无疑是重要的学科之一。但是由于化学知识点多且琐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需要对化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化学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才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讲述“萃取”这一操作时,教师以投影的方式列举很多生活中应用“萃取”的例子,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再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中”的现实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引入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化亚氮分子的场景,介绍后续的几个反应,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氧化亚氮的毒性时,补充氧化亚氮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氧化亚氮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以及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到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增强合作探究能力
实验性研究是化学学科的本质,而探究则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定会按照操作要求,认真实验,积极合作、思考、探究,以此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化学素养。化学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认识,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学完“氢氧化铝”后,教师提问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请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如下方案:在装有AlCI 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稀NH ·H 0溶液并至过量;在装有稀NH ·H 0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AlCl 溶液至过量;在装有AlCl 溶液试管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在装有NaOH的试管中,逐滴滴加AlCI 溶液至过量。教师可对学生的几种方案进行一一点评,以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这样,学生经过实验便能得出结论:运用铝盐和弱碱溶液反应是制取氢氧化铝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实验要求自由、主动地探究,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乐学、学好”,成为探究主体。
三、选择适合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地、灵活地、创造地使用教法,才符合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不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合理开展适度教学
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上,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标准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实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坚持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跳一跳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