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佳作,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叙事艺术,让读者处于一种奇幻的故事情节当中,并逐步理清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况,表明了小说中所蕴藏的悖论式南方情结以及较为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在让读者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绪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故事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叙事艺术 群体叙述者 倒错顺序 杂乱逻辑 跳跃技巧 悖论心理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堪称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其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短篇小说创作生涯中的开山之作。事实上,它也是福克纳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最令人感到回味无穷。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福克纳在该部小说中运用了几种独特的叙事艺术,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小说中所蕴藏的作家创作思路与情感,真正参透了主人公艾米丽一生中的真正悲惨命运。
二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事艺术解析
虽然威廉·福克纳一生中创作了上百部短篇小说,但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却是他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该部小说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艾米丽·格里逊以往的家庭荣耀以及她的葬礼;第二部分讲述了她在腐败的房子里接受了自己的早期教育;第三部分则讲述了艾米丽与工头赫默·伯隆之间的美好相处日子,此后遭到了亲戚的强烈反对;第四部分是艾米丽用砒霜毒死了赫默·伯隆,并陪伴他的尸体在阁楼里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直到最终自己死亡;第五部分,人们通过黑奴打开房门才知悉了这个阁楼里所发生的恐怖事件。这五个部分看似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作家福克纳通过自己的叙事艺术技巧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
1 群体性的叙述者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叙述者分为作者型叙述者、个人叙述者以及集体叙述者三个类型。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则属于集体叙述者的类型。小说中所提及的叙述者“我们”并不是指代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群人,一个集体。那么,这个群体和集体到底是哪些人呢?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方一个叫作杰斐逊的城镇,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其中的男性居民对于该部小说故事的讲述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小说主人公艾米丽的一举一动都极为关注,他们就是该部小说中集体叙述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正如小说中所言,艾米丽的葬礼举行时,故事中的叙述者“我们”提到了,全镇的居民都去参加了她的葬礼。此外,“我们”还提到了以前去跟艾米丽收税的人以及撬开她常年关闭的房门时的人,这些人无疑都是这个小镇上的居民。这个时候的“我们”显然已经从所有镇上的居民中分离了出来,他们对镇上发生的事情处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他们并不是指称镇上所有的居民,而是其中一些与艾米丽年龄差不多的男性居民。他们对于艾米丽的一举一动随时关注与守望着。
2 倒错的叙事顺序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创作者有时会为了填补故事中的空缺而进行回顾性的叙述。那么,这个时候所提供的人物角色或中心事件的相关必要信息在读者看来,它就是一种时序倒错的叙述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叙述者的逻辑故事顺序与实际语篇中的事件发生顺序之间有了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小说中,由于作家本人认为人们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往往都是混乱不堪的,有时是跳跃无序的。因而,福克纳的笔下,人们的记忆并不是按照一级级来的,而是现在中融合着过去,过去对现在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与约束力。正如在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全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通篇都充满了回忆的影子,其中的叙事时序,基本上并不是按照一般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展开的。具体来说,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大概呈现出如此的轨迹,即艾米丽去世——她的税收被免除——催税人造访艾米丽——艾米丽父亲去世后房屋里的气味事件等一系列的事件,明显看起来不是按照一般数学级别的时间顺序叙述的。但是,小说的前后却能够实现相互呼应,加之艾米丽的生平回顾是通过一群与之年龄相仿的男性居民来叙述完成的,因而,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生顺序显然就会以这些叙述者的口吻来进行时光倒错的叙述,艾米丽一生中所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已经存储在了这些叙述者的记忆当中。尽管如此,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前后呼应的。
3 杂乱的叙事逻辑
上述一个叙事艺术已经说明了这部小说中的故事叙述的顺序是较为混乱的,这不仅是福克纳进行人类记忆模式模仿的文学创作手法之一,也是告诉人们,人的记忆无论原来有多么的深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仍然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变成了一种混乱的自然现象。尽管如此,人类的记忆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也是按照记忆者思緒深处所隐藏的回忆脉络作为逻辑思维标准存在的。那么,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小说中,整个故事内容基本上都是叙述者对于艾米丽一生中各个事件的回忆,是以叙述者作为整个故事的主要创作视角来进行叙述的,其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南方贵族普遍的形象特征。这就是整个小说的创作内在逻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部小说的故事叙述并不是以时间顺序作为逻辑主线的,而是以一种较为杂乱无章的叙述视角来对这个南方贵族代表人物艾米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事实上,该部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们”始终都没有直接表达他们对于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特征评价,而是一贯使用了讽刺性的叙述口吻,让读者可以通过整部小说的阅读之后,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否定意味。在“我们”看来,小说主人公艾米丽是一个典型的傲慢加固执的南方贵族代表。此后,叙述者“我们”自始至终都对艾米丽持一种贬义的态度。
4 跳跃的叙事技巧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小说中,叙事手法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情况就是并没有依照传统的叙事手法来进行,而是采用了大量跳跃式的叙事技巧来叙述主人公艾米丽悲惨的一生。这种叙事技巧的本质就是一种“蒙太奇”式的叙事技巧,其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凌乱不堪的故事内容,实际上则是一种反映主人公艾米丽本身就较为错乱的神经与变态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作家福克纳表面上所展示出来的混乱的故事情节,而是应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作家的创作精神与追求。事实上,这种跳跃式的蒙太奇叙事技巧,是作家精心构建的一个叙事框架,它们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下实现内部的有机整合,从而把读者对于这部小说的整体思维逻辑框定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之内。这些看似分散的叙事手法,实则是作家福克纳高超的叙事技巧的集中体现。他能够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片断,并让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和解读,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那种较为单调的线性叙事手法,而是完全把叙述的时间顺序打乱,让阅读该部小说的读者不得不自觉又不自觉地陷入到整个小说中去。任何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都通过福克纳跳跃性的叙事技巧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本质上来看,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技巧是电影艺术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它是电影导演通过运用镜头的快速跳跃来制造一些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展现出故事中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技巧还有利于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叙述效果,尤其是制造出一种哥特式的惊悚情节。比如说,小说中主人公艾米丽的死亡以及她男友尸体的意外发现,无不充斥着某种恐怖的意蕴。尽管该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是围绕着死亡主题展开的,整部小说的氛围也是阴郁低沉的,但是,福克纳却通过一个个跳跃的镜头,向人们奇迹般地介绍了主人公艾米丽的一生。
5 悖论的叙事心理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小说中有着双重叙事视角下的悖论式南方故事情节,其中的故事叙述者是文学创作中较为罕见的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这里的叙述者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复合式的叙述群体,他们眼里的艾米丽是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物形象,她的整个外表下包含着某种死亡的气息。然而,由于这些叙述者无法深入到艾米丽的内心世界中去,因而,这种叙事手法却让艾米丽这个南方贵族形象显得更为客观真实,给了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小说中还隐含了作者本人的叙述视角,他具有全知的内部叙述视角,可以展现给人们真切的故事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叙述者的心态是矛盾而暧昧的,并不是稳定且一成不变的。有时,这些叙述者甚至会对艾米丽产生一种完全颠倒过来的叙述态度,并有意识地隐含了作者本人的声音,而这正是作家本人对于整部小说中人物以及事件的客观及理性判断。战后的南方贵族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与罪恶,而是试图极力地维护已有的尊严与辉煌。这说明了福克纳对于小说中的艾米丽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是一种对于当时美国南方社会上所流行的悖论式情愫。
三 结语
综上,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技巧,而是通过较为罕见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我们”,采取了倒错的叙事顺序,看似杂乱无章的叙事逻辑、跳跃式的蒙太奇叙事技巧,以及悖论式的叙事心理,对小说主人公艾米丽悲惨的一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应该来说,作家本人并没有对艾米丽有着过于主观的评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叙述者带有鲜明讥讽的口吻发现,作家本人对于艾米丽为代表的南方贵族持一种贬义的态度。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是说作家对于艾米丽的描述完全就是认为她是“固执”、“傲慢”和“自我”的,而是说明了她的这些性格缺陷正是时代造成的,她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其又无法摆脱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成为了这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失败者。
参考文献:
[1] Leech,G.&Short,M.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Wales,Katie.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Studies in Language &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1.
[3] Widdowson,H.G.Practical Styl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2.
[4] 程錫麟:《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在哪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策略分析》,《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5]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朱叶:《道德与美的探索——〈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与风格初探》,《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郑立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