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非裔文学理论视角下《所罗门之歌》意象喻指研究

2014-06-30 10:58李海燕刘娲路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

李海燕 刘娲路

摘要 美国非裔文学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经典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喻指修辞,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及对于种族权利的强烈诉求。本文基于盖茨的喻指理论,深入分析了作品中的意象喻指特征,探讨作者如何对非裔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现代性的改写,同时进一步探究喻指理论在莫里森作品中的应用与拓展,从而为喻指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佐证。

关键词:盖茨非裔文学理论 托尼·莫里森 意象喻指

托尼·莫里森1993年因“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重要方面写活了”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女性。她的经典作品《所罗门之歌》运用大量的非洲传统神话,展示了非裔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对于争取自身权利的诉求。小亨利·路易·盖茨的喻指理论是非裔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之一,他认为喻指是黑人英语在标准英语意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增添转义而产生的具有族裔特点的表意方式,是构成美国非裔文学特殊性的重要因素。他的理论使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脉络清晰地浮现出来,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里森笔下的世界打开思路。本文基于此理论,深入研究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意象喻指特征,为莫里森作品全面细致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 《所罗门之歌》中的意象喻指

按照盖茨专门针对非裔美国文学提出的喻指理论,意象的喻指是指非裔美国作家针对需要表现的描写对象,对本族裔文学传统中的一些基本意象的修订或者改寫,从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盖茨将美国传统文化与语言学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强调文学的想象性、隐喻性和神话性,在文学批评领域是一种创新,并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神话故事的意象喻指

托尼·莫里森由于成长于非裔民族传统深厚的黑人家庭,从小对于黑人神话故事和典故传说耳濡目染,因此黑人民间文化在她的作品中有深刻体现。《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也处处充满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包括黑人会飞神话、非洲男孩成人礼等。

神话是一个民族原始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小说植根于这些黑人熟知的神话土壤中,展示了黑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高歌了黑人的聪明智慧和民族精神,从内容上构建了小说的文化氛围。莫里森的小说以“北卡罗来纳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承诺于三点钟从慈善医院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开篇,这其中便带有浓烈的意象喻指色彩。“北卡罗来纳州”与“苏必利尔湖”,地理坐标暗示着一段由南向北的旅程,对于黑人移民和文学,这是一个普遍的方向,但在本书中却被颠倒过来,因为主人公必须前往南方寻“根”以获得对于黑人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回归。故事中,奶娃前往南方去“淘金”,虽未找到金子,却在南方完成了文化寻根的过程,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罗门为了摆脱白人奴役的命运,通过飞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获得了自由。对于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位使得奶娃选择最后追随祖先纵身一跃,从而完成自我的救赎与重塑。奶娃的南方之旅可以说是黑人文化的一次返璞归真,在追寻家族足迹的同时,他也找到了家族的“根”,找到了黑人文化传统的真谛。

2 飞翔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曾说,“黑人通过对飞翔的向往获取自由的梦想,是我一生中所继承的传统的非洲民俗的一部分。”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以“飞翔”为隐喻特征,揭示出不同的深刻社会涵义。

(1)罗伯特·史密斯的飞翔

小说的开始,“北卡罗来纳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罗伯特·史密斯承诺于三点钟从慈善医院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罗伯特·史密斯像带着神圣使命的圣徒一样飞起,他的“飞翔”意味着黑人渴望的自由比生命更宝贵,象征着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作为暴力组织“七日”(the Seven Days)的成员,借助种族暴力行为来维持白人与黑人数量上的一定比例并不能帮助史密斯先生找到黑人民族通向自由的道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翔”。

(2)奶娃的飞翔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充满着象征意义,那就是在罗伯特·史密斯飞翔后的第二天,在慈善医院里边诞生了第一个黑种婴儿——奶娃。奶娃身上被作者赋予了黑人摆脱白人束缚、追求飞翔、追求自由和权利的使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奶娃受到父亲麦肯·戴德的影响,认为只有金钱才能让自身获得自由,豪华体面的生活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但当奶娃看到一只体大艳丽的孔雀从大厦的顶端飞落,他对于孔雀不能象小鸟一样轻盈地飞翔感到困惑不解。这时吉他告诉他,“因为孔雀的屁股太大,尾巴被像虚荣心的东西层层压住。你想要飞吗?那你得先把压在你身上的东西丢弃掉”。因此,奶娃逐渐意识到,“只有丢弃财产、恐惧和虚荣才能找到自我”,这使得他逐渐领悟到了黑人身份的精髓与内涵,从而为自己种族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真正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建。最终,奶娃摒弃了白人文明束缚下的物质诱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便是加入到祖先飞翔的行列,象征着他继承了黑人祖先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象征着黑人民族只有摆脱白人统治的桎梏,才能真正获得腾飞。

3 姓氏名称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在小说中通过奶娃探寻自己祖先的姓氏过程,而赋予了姓氏深刻的意象喻指。如小说中提到,“多年来的法定名称却用一层灰尘掩盖了人所不见的真正的名称:人名、地名和物名。你得知自己的名字之后,你就应系之于心,除非这名字载于青史并为人们永世传颂,否则它将随着你的死去而消逝。”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黑人绝大多数是南方种植园主的奴隶,他们被人们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无名无姓,一般呼其小名,如百利子,小妮儿,大老三,吉姆等等。南北战争之后,黑人名义上获得解放,允许有自己的姓名,有的将主人的名字作为姓,有的将主人的姓当作自己的名。奶娃对于姓氏的深刻感悟让他体会到自己种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姓氏代表着一种归属感,代表着黑人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归属,奶娃的这种认知让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帮助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派拉特·戴德的意象喻指

派拉特·戴德是主人公奶娃的姑姑,也是小说中刻画鲜明、极具重要作用的一位人物。派拉特(Pilate)本是《圣经》中杀害基督的罗马总督的名字,但在小说里,作者影射“pilot”一词,在英语中指飞机领航员的意思,象征着这个人物起着引领奶娃去追寻祖先珍贵遗产的重要作用。派拉特·戴德被塑造为黑人民族精神的引领者,她的腹部光滑,没有肚脐,象征着其像大地母亲一样庇护着自己的民族,并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她指引奶娃完成寻找祖先文化源头之旅后,她死在了自己的祖先所罗门跳台处。小说结尾处,一只小鸟扎进新坟,叼走了派拉特·戴德刻着名字的耳坠,飞向了远方,象征着黑人种族实现了自己灵魂的自由放飞,飞向民族之根。对于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试图解构白人主流文化来解除其对黑人文化的压抑,这实质上象征了黑人女权主义者对白人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传统和种族主义社会传统的一种挑战。

(2)麦肯·戴德的意象喻指

《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名称反映出黑人内部的阶层矛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奶娃的父亲——麦肯·戴德名字的意象喻指。戴德谐音是“dead”,表示“死亡”。作为一个黑人,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摆脱了黑人贫苦的生活和底层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有钱的中产阶级。但为了达到目标,他不择手段,拼命敛财,并且对自己的族人也毫无怜悯之心。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提到麦肯的一个房客波特想要自杀,麦肯知道后,拿着一把手枪去找波特,并说道:“我不想收拾他。我要收拾我的钱。要是他愿意,他可以在那地方待到死。可是,要是他不肯付给我房租,我就要把他从那窗口里一枪打下来。”麦肯·戴德对波特的生死毫不在意,只关心能否按时收到房租,由此可看出他的冷血和麻木。同样,当另一位房客贝恩斯太太由于丈夫去世,与孩子们艰难度日,因而希望宽限几日房租时,麦肯说道:“他们不能到街上去搞点吃的吗?给你的期限是这个星期六,不是星期天,也不是下星期一,是这个星期六。”从这段话,作者清楚地传递出麦肯·戴德唯利是图、被白人价值观念同化的嘴脸,他的名字代表着“黑人祖先文化在他身上的消失与死亡”。

4 地名的意象喻指

莫里森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地名来表达非裔民族对于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的诉求。比较典型的如小说开头提到的“干线大道”,因为是城里唯一的一位黑人医生曾在这条街上居住过,本来被称为“医生街”,但城市立法机构不认可,发公告称此街非医生街,从而导致“非医生街”的沿用。同时,该街北端的慈善医院被称为“非慈善医院”,因为在1931年以前,没有一位黑人产妇被允许在这家医院分娩。莫里森通过这些地名,表达了非裔民族对于白人享有特殊权利的愤慨与讽刺,对于种族平等的强烈诉求。

二 意象喻指的修辞功能

1 启示性

莫里森运用美国非裔文学传统中的喻指手法,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典故等等的意象,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将黑人传统文化中的神圣性和庄重性传递给读者,从而令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義。同时,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精髓、非裔美国人深刻的思想内涵、思维方式、价值准则乃至社会结构也可引发世界各国读者的尊重,并给世界文学界以启示。

2 双声语

非裔美国文学不可能脱离欧美英语文化的影响以及黑人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它表现出两个种族文化的双声语特点。黑人话语并不是完全脱离了白人的标准话语,它们之间的语义拨用(appropnation)现象就是双声语,即根据黑人的意图,给某一话语注入了新的语义倾向。美国非裔文学的双声性实际上也是非裔美国人双重文化、双重种族、双重意识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 结语

盖茨作为美国非裔美籍研究知名学者,通过文学理论研究帮助非裔美国人民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历史的重建。莫里森采用细腻的笔调、幽默诙谐的语言,将源自非洲大陆的喻指理论融于作品中,用讽刺的手法描述白人对黑人种族的奴役,以意象喻指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政治诉求,反映出回归非洲传统对当代非裔美国人寻找精神出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托妮·莫里森小说的喻指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李晓洁:《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学评论》,2010年第15期。

[3] [美]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4] 林意新:《一个民族“飞”的向往——〈所罗门之歌〉中飞翔的象征意蕴》,《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 伍喆:《探寻〈所罗门之歌〉中的人名意蕴》,《文学教育》,2011年第3期。

[6] 习传进:《表意的猴子:论盖茨的修辞性批评理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海燕,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刘娲路,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
理发师托尼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