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以黑人小男孩“奶娃”的成长经历主线,展现黑人真实生活,探讨黑人生存困境。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揭示文本深刻的《圣经》和古希腊神话渊源,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通过这些原型,透视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以及黑人自我探寻的过程。
关键词:原型批评;飞翔;古希腊神话;《圣经》
作者简介:徐楠(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
托尼·莫里森,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包含着炽热的情感,人物刻画深刻而细腻,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具有“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的托尼·莫里森,时刻关注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在作品中不断探寻黑人本土文化内涵,将圣经、神话元素巧妙与人物及事件相融合,赋予作品崭新生命力,给予读者全新的欣赏视角。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是其第三部小说,唯一一部以男性成长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和象征核心,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在其成长和寻根过程中,展示真实的黑人生存状态,在两性、贫富、种族等冲突中,揭示黑人文化主题,呼吁黑人重建精神家园。
1.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浦·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指出:“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情节、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所共享的集体无意识的可见性和象征性再现都可以称之为原型。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不同的文学形式本质上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作者莫里森在人物塑造和事件叙述方面借鉴了圣经和古希腊事物原型,给予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
2.圣经原型
作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圣经》不仅具有宗教价值,同时它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对西方文化的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在《所罗门之歌》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圣经色彩。莫里森说过:“基督教里边有不少学问,是个很吸引人的宗教。”在小说中,她赋予主人公的母亲露斯名字深刻的圣经含义,通过比较《旧约全书》中的《路得记》,可以发现《路得记》的主人公露丝是个顺从和孝顺婆婆的忠实信徒,她听从婆婆的安排下嫁给波阿斯,这种顺从,将人生主动权交于他人的行为和小说中的露斯十分相似。小说中自幼丧母的露斯,对待父亲十分依赖顺从(恋父情结)。这种顺从也同样体现在对待丈夫的态度上,生活在无性和无爱的婚姻中,丈夫麦肯肆意践踏她的尊严和人格,虐待她的身心。而她却只有忍耐,在压抑中痛苦生活,作者通过融合圣经元素巧妙暗示人物的个人属性和命运。和露斯相似,哈格尔的名字同样具有圣经渊源,在《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由于年迈无子,便与他的婢女夏甲同房,夏甲名字的英文拼写和哈格尔的拼写同为“Hagar”,她们的命运轨迹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圣经》中由于亚伯拉罕正妻怀孕生子,夏甲便惨遭抛弃。在小说中,奶娃同样将哈格尔当作性欲的发泄对象,在肉体得到满足之后,便残忍地将哈格尔抛弃,二人同为男人的猎物,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3.古希腊原型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孕育了博大宏伟的思想和神话原型。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运用古希腊悲剧性神话原型,展现其深刻的人文思想。通过对西方神话的重写,作者激励美国黑人摆脱精神和肉体禁锢,重拾黑人本土文化,追寻真正的灵魂解放。
3.1飞翔原型:
加拿大神话理论批评家弗莱相信文学不过是移位的神话,是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神话在现代发生的移位,他说“一种意识形态总是起源于神话……我们在原始社会中找到了神话,在我们自己历史的初期找到了神话,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的话,我们会发现构成今天各种意识形态的基础的仍然是神话。”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有一个潜伏在黑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的神话原型,那便是“黑人会飞”。
莫里森在开篇题献中祝愿“让父亲们得以飞升,孩子们得以知道他们的姓名”。“飞翔”意象随之以不同人物形式出现并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小说开篇,北卡罗来纳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纪人决定从梅西飞越苏必利尔湖。他的自杀式“飞翔”发生在奶娃出生的前一天,奠定了奶娃与“飞翔”复杂的情结。奶娃从小就对飞翔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4岁时,他就幻想能长出一双翅膀,未能如愿,而且发现只有飞鸟和飞机才会飞的事实,从此在奶娃的内心深处,对“飞翔”充满向往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沮丧情绪。后来,历经艰难,在“寻根”之旅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家族失落的姓名和被淹没的神话知道了自己的祖先不仅会飞而且确实飞走了的事实,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小说结尾,彼拉特被他昔日的好友吉他误杀之后,奶人从过去的困境中挣脱出来,他在彼拉特对人类的博爱精神中获得了歌声,寻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终于,他也能像祖先一样飞翔了,“像一颗北极星,既敏捷又辉煌”,因为他已经明了祖先的真理,“如果你把自己交付给大气,你就能驾驭它。”摆脱诸多负累的奶娃,最终实现了飞翔的愿望。小说中除了奶娃的“飞翔”,还有许多人物较为隐形的“飞翔”,例如奶娃父亲的“飞翔”——背离黑人传统文化,飞向白人主流文化。和奶娃父亲亲近白人文化截然不同的是,吉他的“飞翔”充满了激进和暴力,他飞向的是以暴制暴的宗族主义,最终以失败的“飞翔”告终。
古希腊神话中同样有飞翔故事,代达罗斯是希腊神话人物,是位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儿子叫做伊卡洛斯。代达罗斯因嫉妒弟子塔洛斯技术超越自己,将其杀害,为了逃避惩罚,他来到了克里特岛。后来为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建造了一座迷宫,但是他却逃不出自己所建的迷宫。离家日久的代达罗斯想返回故乡,于是收集羽毛为自己和儿子制作了翅膀,并指导儿子如何操作: 你要飞在中间,否则,你若飞得太低了,海水便会沾湿了你的羽翼而粘住了它们; 你若飞得太高了,太阳的光便会灼融了它们的。可惜儿子没有听从劝告,越飞越高,结果太阳烤融封翼之蜡翅膀散脱坠入大海而死。莫里森将此原型用在《所罗门之歌》中,奶人的曾祖父所罗门会飞,飞走的时候试图带走最小的儿子杰克,由于杰克当时还是个婴儿,还不能一起飞,于是掉了下来,后来被一个印度安女人抚养长大。为了追求自由和自我而选择飞翔,这正是古希腊神话悲剧色彩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投影。“飞翔”这一黑人神话中的原始意象,即原型,通过小说作品被再次激活了。莫里森曾谈到过自己对古希腊文化的认同:“在我看来,希腊悲剧与黑人文化似乎特别一致,在某些方面与非洲文化也很一致。”
自从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多年以来,他们一直梦想能“飞”回家园。因此,在早期的美国黑人奴隶叙述体的记载中,有个一群黑人集体飞回非洲的故事。而“黑人能飞”也成为美国黑人的神话。通过“飞翔”这一神话原型,“飞翔”被赋予独立、自由及自我创造的深刻含义,表现的是美国黑人对自由的向往,他们渴望从肉体与精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自由。运用原型批评方式解读小说中的“飞翔”意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黑人生存困境,以及他们真正的精神世界。
4.结语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西方神话、《圣经》以及非洲神话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圣经人物原型以及神话情节原型的使用,作者赋予《所罗门之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莫里森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神话、圣经故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功唤起读者心中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原型,从而帮助读者了解美国黑人的情感与命运,更透彻地观察他们的生存困境。从原型批评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可以发现作者莫里森并非简单的复制套用这些原型,而是在圣经故事和西方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和拓展,融入自身真挚的情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孙红洪.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3 期.
[2]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张雪.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D].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