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托尼·莫里森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极富叙事魅力的文学艺术家。作为首位夺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在小说的创作中所使用的独特叙事写作手法总能让她得到世界的赞誉。自1970年发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在文学评论界引起巨大轰动以来,莫里森在文学界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外对于莫里森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她的黑人文学创作背景上,而对于其小说叙述手法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莫里森其人及其代表作品展开论述,深入探究莫里森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小说 叙事特征研究
一 托尼·莫里森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北部的一座小城市里,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则在白人家里做帮佣。身为黑人的莫里森并没有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相反,她非常热衷于钻研黑人文化并且乐于和自己有着相同肤色的人们相处。从小就热爱学习的莫里森不仅在学校保持着优秀的成绩,在课外的时候也常常去图书馆翻阅各类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莫里森的学识,同时也为她日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莫里森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美国专为黑人开设的一所大学,在大学期间,莫里森致力于研究古典文学,并且还因此一举夺得了进入康奈尔大学研读硕士的机会。毕业后,莫里森毅然回到学校担任了教师的职务,直到1966年辞去教师一职,前往纽约担任出版社的编辑。莫里森在担任编辑期间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黑人文化以及历史的追寻,她曾经为拳王阿里的自传耗费精力,也为很多黑人作家的文学作品出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莫里森在出版社工作的同时也在准备编写关于黑人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籍的名字叫做《黑人之书》,书内记录了黑人的百年历史,包括黑人所承受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和黑人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黑人之书》出版后一度受到热捧,莫里森这个名字开始在文学评论界流传开来,这本书也被人誉为是黑人历史的百科全书。莫里森真正进行文学创作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在创作期间,莫里森还不间断地去各个大学进行黑人文学的演讲,给《纽约时报》撰写短评。截止目前,莫里森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主要描写了黑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简短却饱含诗意。莫里森用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又饱满,并以此赢得了世界人们的喜爱。莫里森的主要代表作品有1970年出版的《最蓝的眼睛》、1977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1987年出版的《宠儿》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她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期间发表的《秀拉》、《柏油娃》、《爵士乐》、《天堂》、《爱》等一系列长篇小说。其中,《所罗门之歌》曾在1993年帮助莫里森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被列为美国人民每月读物的首选书籍。
莫里森的作品主要揭露和描述了黑人在美国种族歧视的压迫下所受到的非人待遇,探讨了在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千年矛盾冲突下,黑人如何获得自由与尊严的问题。莫里森的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束缚,她的作品语言非常口语化,让人读起来感觉轻快明亮,而且人物对话也非常的生动利落,不仅如此,莫里森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叙事手法也为其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她既利用了黑人民间音乐和文学来渲染故事气氛,同时又借鉴了现代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文章结构,给文章中时间、空间以及人物都附加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空間叙事、音乐叙事和陌生化叙事一直是莫里森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手法,莫里森巧妙地将传统文学中单一的叙事转化成了多角度的叙事,不仅鲜明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使读者在小说中能够充分探寻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独特的写作特点也使莫里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美国当代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 莫里森小说中的叙事特征分析
1 《宠儿》中的空间叙事
《宠儿》是莫里森最为得意的文学著作,也是她赞誉最高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所使用的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生动的故事内容让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推崇。空间叙事是莫里森在这篇小说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叙事方法,空间叙事是指对人或物所存在的行使空间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所采用的对话、叙述以及散文的模式都是对空间的重现。《宠儿》这部作品中主要有三个空间场景,第一是“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文中所有人物悲剧的根源之地,也代表着黑人命运的过去。主人公塞丝在“甜蜜之家”里遇到了自己爱的人,并且在那里孕育了新的生命,而这些看起来甜蜜的场景和空间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南方种植园区的黑人奴隶过着凄惨的生活,被白人压迫和随意贩卖的日子让他们生不如死。“甜蜜之家”只是黑人对于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追忆,也是黑人对于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正是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使得主人公塞丝带着自己的儿女离开,为自己和儿女寻求解脱的宁静之地。在《宠儿》中的第二层空间叙事主要存在于小说中的蓝石路124号,124号的房子是塞丝生活的地方,这座老宅既见证了塞丝的甜蜜生活,同时也开启了她悲剧的人生。在宠儿死后,124号变成了一座凶宅,死去的灵魂每日都在宅内游荡,塞丝的儿女不堪忍受鬼魂的折磨而离家出走。这座宅子里的所有悲剧都是塞丝一手造成的,在这一空间里所压抑的情感也是造成塞丝崩溃的原因之一。而莫里森在小说中提到的第三处空间是藏匿在密林深处的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是黑人用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和纵情自由的一块乐土。在这里孩子可以嬉笑打闹,大人们可以放声歌唱,只有在这里,黑人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塞丝的婆婆引导着黑人从这块乐土中寻找自己的灵魂,追寻民族的光辉。这块空地就象征着空间之外的未来,在空地里的所有黑人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莫里森在《宠儿》中充分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黑人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通通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于黑人民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2 《所罗门之歌》中的音乐叙事
对于黑人来说,他们的历史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生存,黑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往往来自于故事和歌曲,这种文化继承方式传统而又简单,同时也是黑人情感的一种表达。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就将黑人音乐与小说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黑人由于长期受到殖民者的压迫和统治,丧失了话语权,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得到释放,音乐是他们希望的传达,黑人音乐深刻的意蕴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揭露了殖民统治社会美国对于黑人的歧视和打压,同时也赞扬了黑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在追寻的路途中,逐渐了解自我和黑人家庭历史的故事。莫里森在小说不仅运用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叙事手法,还运用了黑人的特色布鲁斯音乐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来诉说了黑人民族文化的根源。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姑妈派拉特一直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她无时无刻不在为了保护黑人文化而作斗争,并且也是她带领着奶娃追寻和了解黑人历史。主人公奶娃从小接受白人文化,他希望从姑姑那得到一袋金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寻找这袋金子的途中,奶娃渐渐了解到了黑人音乐中的“所罗门之歌”,并开始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探寻的兴趣。莫里森在小说中采用了黑人民间“会飞的音乐”表达模式来展示了黑人对于自己故土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例如在书中派拉特为跳楼的保险代理史密斯先生唱的一首“售糖人之歌”,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情况下,派拉特的歌表现了黑人为了自由敢于牺牲生命,这种悲壮的情怀就是黑人追求自由境界的最高表达。史密斯在歌声中从高楼一跃而下,追随者祖先的美好而去。莫里森将自身对于音乐的透彻理解融入作品当中,音乐的叙事方式把作品艺术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重现了黑人塑造自我的心路历程,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 《慈悲》中的陌生化叙事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是指作品和语义的陌生化,莫里森在《慈悲》这部作品大胆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中的手段,大量运用了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将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极富变幻性。《慈悲》这部小说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着一个相同的故事,莫里森用了多重叙事的方式将弗洛伦斯的母亲把女儿卖给雅各布来抵消债务的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陌生化的叙事手法让故事的时间变得错位,也正是因为这种陌生化,才使得故事的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充满悬念。莫里森在小说中将传统的故事叙述顺序打乱并进行重组,对于叙述的结构进行了一次全新的颠覆,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阅读难度。小说的主人公弗洛伦斯在十六岁时被自己的母亲卖给了别人,她始终认为母亲一定是不爱她所以才会把她卖掉,莫里森通过对弗洛伦斯的感受进行描写,来揭露黑人女性所受到的任性残害和痛苦。通过弗洛伦斯的感受在读者心中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悲伤氛围,让读者透过弗洛伦斯的视角看见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开始对黑人命运产生同情。与此同时,莫里森将视角拉向另一个主人公——购买奴隶的庄园主雅各布。雅各布看见弗洛伦斯的母亲为了卖掉女儿而下跪哭泣时感到十分震惊,在他看来,身为黑人的命运只有被贩卖,不管他选择母亲还是女儿,她们都要经历母女分离的悲惨。莫里森通过雅各布的话语给后文的发展留下了空白处,也让读者对于执着想要卖掉女儿的母亲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莫里森通过“陌生化”的叙述使读者对于黑人母亲卖女事件产生了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读者探究事件深层原因的欲望。同时也让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到了白热化阶段,使人性悖论变得更加戏剧化。莫里森在最后一个章节才通过母亲的叙述视角来告诉读者卖掉弗洛伦斯的原因,是因为她自己曾经经历过被白人贱卖、被轮奸的悲惨待遇,才希望通过看起来善良的白人庄园主雅各布带走自己的女儿,使她免受痛苦。所以母亲要贩卖女儿并不是缺乏人性,而是一种慈悲,一种母爱的无声抗诉。
三 结语
莫里森总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将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思想主题结合起来,其在作品中所描绘的黑人生活并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折射,更是一种对于黑人历史的追寻。其文章深处关于美国黑人民族历史的描写和揭露也为文学界对于黑人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俊娜:《历史语境下的探尋——托妮·莫里森新作〈慈悲〉解析》,《山花》,2011年第7期。
[2] 王红坤、国红:《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音乐节奏》,《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8期。
[3] 孙冬:《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学术交流》,2001年第3期。
[4] 姚娜:《黑人历史铸造的心灵永久的“墓碑”——〈宠儿〉心理创伤解读》,《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毕秋玲,滨州医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