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永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各个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他们积极探索,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本文探索的初中科学生活化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开发利用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有很多,比如植物资源、昆虫资源、小动物资源等等,将这些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市场上不法商贩缺斤短两和公平秤的原理讲解物理中的杠杆平衡原则。所谓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就是学生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社会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活动内容都是以知识的储备、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为依据,都是在学生的学生、社会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想到、摸到的,是教师、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用到的各种资源。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学生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还是以化学为例,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在自家厨房里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第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做公交车时的体验,讲解物理科学中的运动和力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第三就是研究方法的生活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在研究生物密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校草坪上,让学生进行生物密度的研究。这三者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新知识,进而自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解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这两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发展。因为教学资源的生活化具有开放性、丰富性,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讲解重力概念的时候可以联系神舟七号舱内的物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其次,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掌握全方面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还应该注意几点原则,即:始终坚持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原則、坚持自愿的兴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与应用
每一下新资源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教学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受到这些外界条件的约束,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更多的条件以便课程资源的顺利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途径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就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可利用资源。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是最熟悉的,并且也是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寻找生活中存在的科学课程资源,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学到科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物质在水分子中的分散状况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采用部分沾有植物油的碎布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
(2)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从科技、社会热点出发。科技热点代表着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社会热点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帮助学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克隆、变异、遗传等抽象知识。现在社会中,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热点,所以教师在讲解温室效应的利弊中,可以引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还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先进科技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教学资源的开发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另外,运用现代技术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进行网上交流等各种方式,集合多方面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结语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科学生活化的主题课程资源,适当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实现科学知识的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发与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金园.浅谈初中科学课中生活化课程资源的运用[J].中学教学,2011(02)
[2]李静.探究要生活化[J].科学课,2010(03)
[3]黄体润.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科学[J].新课程,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