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静莲
【摘 要】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直接影响着高中物理教学,解决好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后反思
一、教的关键
1.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初中时期的物理课本中对知识的介绍简单易懂,研究的问题仅仅是这个领域中表层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也是最为直观的,对象都是静止不动的、独立存在的物体,这些内容主要就是记,理解与否不是很重要。但是高中的物理文字阐述特别简练、严谨,而且内容野比较富有概括性,特别抽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事物,而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析时常采用定性或者是定量的方法,还应该适当的结合推理和论证方法。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认真进行课前准备。第一步就是熟悉教材中的内容,接着应仔细分析内容,并结合现实中的实例将教材中的内容将授给学生,例如:已经在以前的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2.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应行之有效
(1)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相对非常复杂的物理模型是非常难接受的,这时使用直观教学更为适宜,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有助于理解书本中抽象的概念。
(2)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那么每一节课都应有其新奇的地方,同时富有创造性的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的能力。
(3)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非常关键的,这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寻找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开展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就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指导,这样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物理。
3.认真检查课后作业,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后辅导,提升教学的效果
高中物理和初中的物理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及逻辑思维等能力。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是经教师的引领解答题目的,但是学生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考问题,因此,当他们独自解题时,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基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仔细的对其进行检查,并对出现的错误予以及时的纠正,同时还应该适当的开展课后辅导,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是教与学的主战场,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通过做好演示实验。例如在学习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时,可以利用过山车模型,也可以用细线拴一个小铁球来做,让学生认真观察速度不同的时候,小球在竖直面内的运动轨迹也不相同,速度过小时会从一定位置开始做抛体运动,只有当速度够大时小球才在竖直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利用这个实验来激发学生“为什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课堂中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教育学生记笔记时要有重点,要记清物理定义,定律以及理解。记录典型例题并且把它的思考过程、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等等记清楚。
3.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树立规范的答题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具有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来体现学生掌握了知识,目前为止的手段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学生试卷上的答题过程是给其他人看的,得能让别人看明白,并且解答过程需要简洁明快。将学生的不规范解题步骤呈现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查找不妥之处,通过这样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习惯。
三、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体俊.打造高效有趣的高中物理课堂.《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2)
[2]魏辉.如何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性.《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