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生课前小研究的指导

2014-06-30 00:29刘秋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例题课本数学

刘秋莲

在外校提倡生本理念,大力推行生本教学模式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小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做好课前小研究,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很好地领悟,这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记得刚开始尝试课前研究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上:“今晚的作业是预习课本第32至33页,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写出:我学会什么;我的疑惑;我的感想。“这样布置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简单零乱的填写学习成果,第二天汇报时重点不突出,知识没有条理,零乱的很,效果很不好。这样的课前小研究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课前小研究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开展数学的课前小研究呢?我个人认为: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的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小研究。课前小研究要有模可循,目的设计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带例子进行课前研究。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课程的特征,我根据不同的课类在数学课前研究上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

如:新授课的课前指导:

第一步:阅读课本。

(1)先粗读课本,以领会教材的大意;然后细读,应将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法则、性质、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预习概念:要找到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课前研究公式:这些公式是怎样得来的,重视过程的推导,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变形后有什么新的功能?课前研究例题:思考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例题使用了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上新课《分数意义》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数产生的来源,增加他们学习数列的兴趣;又如课前研究《圆周长》,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有关祖冲之的阅读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在古代时数学的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这样的数学学习又是一次生动活泼的德育学习。

(2)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例如重点的地方打上“*”,疑难问题旁边加“?”,需要重点理解的结论,可以在文字下面划“ ”。

(3)课前研究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应该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如我的补充或我的疑惑或我的提醒等)。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教师在上新课时,学生的听课就有了目的性,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就好。

第二步:课前研究书上的例题。

课前研究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格式,最好是能在课前做一做,找出难点和疑问点,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例如课前研究《分数解决应用》,书上有这样一道例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教材解法用方程解答,其实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25÷(1+1/4)或25÷(1+4)×4;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三步:动手实践——做题。

一是书上的习题和课本上的练习题,这些题目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时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的课前研究效果。

二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思考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和联系生活实际为主,提高学生课前研究的积极性。

例如课前研究《通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古印度有位老人,临终前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只有19头牛留给你们,老大得二分之一,老二得四分之一,老三得五分之一,在印度牛被视为神,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同学们想想办法,应该怎么分?”以这种形式给出的课前研究方案,学生全然感觉不到数学的枯燥乏味;而感受最深的却是数学的引人入胜。

关于复习课的课前小研究:

新授课的课前研究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而复习课的课前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相应地教师在指导时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第一步:阅读课本,归纳所学章节的知识体系。

以提纲(或表格)形式把所学知识罗列出来,形成知识网络。仔细对照每一条知识点,想想自己是否都掌握了;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就是接下来听课的重点。

第二步:动手实践——归类。

搜集所学章节的典型例题和错题,再认真做一遍,并把这些题目整理归类,找到这一类问题最有效、最简单的解法。

第三步:实践运用——创意出题。

这一步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些,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课前研究方案。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尽可能多编一些题目,题目的层次要高一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编题。教师上课的任务就是交流研究成果,适时地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他们一直保持课前研究的好习惯;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增强他们预习的信心。经过这种形式的课前研究训练,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二、要激发学生课前研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促动,课前研究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预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对课前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前研究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也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前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课前研究的兴趣,课前研究习惯也就随之逐步养成。

三、课前研究一定要持之以恒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研究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在课前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研究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四、要及时检查,重视反馈

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检查,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只能是徒劳。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第一手材料。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课前研究是课堂的延伸,提高的是40分钟的课堂效率。课前研究更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地确定当堂课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角。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还遇到了很多的困惑:由于每天只有一节数学晚自习,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完成当天的练习,这样课前研究的时间不够,研究不充分;部分学生的课前研究只是草草了事,没有真正投入;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出耐心、细致的指导,因此课前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猜你喜欢
例题课本数学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