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晖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搭建数学活动的平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的综合教学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下面,我就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上,浅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兴趣诱导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内容上要求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自然联系,使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由于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利用幻灯、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参与学习的意识很强,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什么疑问呢?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精心设计好一堂课的情境是一堂成功课的基础。
二、动手动脑,激发求知欲望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通过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学具操作来丰富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会很容易看出三角形按角和边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体现了直观;学具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不同特征,小组讨论给三角形分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给三角形分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三、精心设疑,提升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巧妙,及时精妙的提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可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按角分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辨别能力,我这样提问:“如果给出三角形中的一个最大的角,你能判定出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肯定会回答:“能。”“那么给出三角形中任意一个锐角,你能判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个个动脑筋,积极思维,人人争着发言。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到:给出三角形中的任意一个锐角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兴趣的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看看谁找得多。这样,不仅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而且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趣味化。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伯利亚说:“学校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有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满怀激情,带着欲望,构建奇思妙想,快乐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