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语言对比中的文化差异探析

2014-06-30 03:02牛淑敏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差异性

牛淑敏

摘要 不同的地域社会,其语言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表现在词汇方面,也表现在语句层面上。本文的主旨在于以中英文语言的对比为例,对比出中英文语言在词汇和语句上的差异,并着重分析语言差别身后的关键因素——文化。

关键词:语言对比 差异性 文化因素

一 研究主旨与背景

1 文化范畴界定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第三大要素——文化。文化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文化的研究,或者确切的说,通过对比中外语言层面的不同,来探讨两者文化的差异是极具理论意义的。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一个给文化下出科学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或者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这个是比较接近于狭义上的文化定义,而在本文对于语言与文化基本也是立足于狭义文化定义的范畴,并从狭义的角度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2 文化差异性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具备地域性特征的,因此必然具备一定的差异性。文化的地域性意味着特定的地域内呈现着较为接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使它们和另一地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参照。从世界范围来说,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的差异。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揭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必然首先接受“文化存在差异性”这一表述。

3 文化与语言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比中外语言层面上的不同来揭示两者文化的差异,该主旨选取的逻辑支撑点在于:语言是文化要素中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因此具有足够的分量来彰显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存在依赖于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社会科学一般把符号定义为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都表达着一种意义。而在人类符号中,语言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语言,人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找到了最完整的表达。尽管我们也使用许多别的符号,如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来表示文化意义,但只有语言才能最灵活、最准确地表达所有复杂的人类所能理解的敏锐细微的东西。

二 语言对比中探析文化差异

从一定层面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和方式,因此文化把某种烙印加到与其对应的语言上是一个极为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能对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的诸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完完全全可以从对中外语言的对比中探析出中外文化差异的所在。文化对语言的这种影响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句层面上,因此本文主要就从上述两个方面,即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句层面上进行比较,以揭示出中西方语言差异背后的根源——文化差异。

1 词汇对比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汇方面的反映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因此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中的词汇,便能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国外语言学者在考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问题时就曾提到过:在语言的形成中,尤其是词汇的创造中,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那些对社会成员具备重要意义的事物并赋予其一定的语言符号,并在日常用语中广泛经常性地应用此语言符号。

(1)亲属称谓词汇

首先,亲属称谓是指文化中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不同的社会在通过称谓区别亲属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比中西方亲属称谓词汇的显著差异更是能反映中西文化的不同。总的来说,中文中的亲属称谓具有很高的描述性,亲属称谓词汇数量庞大且类型结构复杂,一般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系亲属称谓和妻系亲属称谓,且在父系亲属称谓方面更为具体的描述;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是对核心家庭内部成员有很强的描述性,对除此之外的亲属关系称谓则带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此同时,父系称谓系统和母系称谓系统之间是平等的。中英亲属称谓词汇的差别集中体现在:英汉亲属称谓词汇经常出现“二对一”和“多对一”的关系,例如,在英语中,“brother-in-law”一词包括了配偶(妻子)一方的家族所有同辈的男性以及胞姐妹的丈夫,而在中文中可谓每一个亲属地位都具备各自的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表示人们相互之间在亲属范围内的关系的定位和名称,由上可知,英汉亲属称谓系统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很高的描述性,亲属称谓词汇数量庞大且类型结构复杂”VS“对核心家庭内部成员之外的亲属关系称谓带有高度的概括性”,英汉亲属称谓词汇经常出现“多对一”的关系。这种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不仅仅只是语言要素上的不同,更能投射出语言背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中文亲属称谓极高描述性和复杂性的文化根源在于:中国社会是一个拥有比较复杂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分层的社會,因此在中国亲属称谓系统中,既严格区分了父系、母系、父系与妻系,又极为重视辈分高低和年龄大小,还讲究“重父系轻母系、重宗族轻外族”,表现出了十足的复杂性。与此相对比的是,西方社会自从现代化后一直是一个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是一个注重契约关系、强调男女平等的社会,没有那么严重的性别、阶级和等级差别,因此西方亲属称谓系统具备很强的简约性和概括性。

(2)宗教词汇

其次,宗教词汇是指语言词汇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一系列名称词汇,不同的社会在宗教词汇的数量和日常应用频率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不言而喻,这与宗教文化对不同社会的影响深度有关。宗教词汇在日常用语中的广泛应用是英语语言的一大特点。例如“God”一词,其为“上帝,造物主;被极度崇敬的人[物];男神”的意思。在西方,人们在进行隆重宣誓,比如婚礼仪式时会说“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在祝福别人有好运或者得知别人有病有灾难时,也会说一句“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或者“Bless you”,这是引用了“God”一词本来的宗教含义,这种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用语,也是人际交谈中的一项基本礼仪。此外,“God”一词还经常用于出现在口头语的表达中,用来强调说话者所要表述的事情,经常带有讶异、害怕或者难以抑制的激动的情绪,比如“God,how I hated him!”(天哪,我恨死他了!)、“Oh my God he's shot somebody!”(我的天哪!他开枪打人了!)这是因为:英语西方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视宗教的社会,可谓名副其实的宗教文化社会,包含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等在内的宗教的影响可谓渗透进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因此在西方社会中存在很多与宗教相关联的习俗,相应的宗教词汇便被广泛地运用着。然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相应的宗教词汇,但是这些宗教词汇很少出现在日常用语中,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强调礼乐文化,讲求“克己复礼已为任”,行为处事说话的原则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教作用始终没有上升为文化的主流层次——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国人的影响都未至深远,更何况是作为舶来品的佛教等宗教呢?由此可见,不同社会宗教文化的渗透力的薄弱,对于该社会宗教词汇语言的形成以及其应用广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2 语句对比

通过上述论证阐述可知,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汇方面的反映的确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但是文化在語言语句层面的烙印却是更为深刻的,因此除了对比中英语言中的词汇,以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外,为了更加清楚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必须对比中英语句的不同。下面,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语句的对比:句法表达方式和日常交际用语。

(1)句法表达方式

语言学中的句法是研究不同单词如何配置,如何构成短句和句子,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是语言之间的一大差异。

从句法表达方式上来讲,中文句法表现手段较贫乏且欠缺形态形式上的变化,而英语句法表现手段比较丰富且形态上的变化较多样化。例如,汉语中“我喜欢炒番茄”这一句话可以表现两种意思:第一,我喜欢炒番茄(这项工作);第二,我喜欢炒(好的)番茄。但是在英语中则需要对应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第一,I love cooking tomatoes;第二,I love cooked tomatoes。这种句法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与中西方文化精神之间的差异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优良深厚传统文化的民族,其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对我国文化独特性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的思想,强调礼乐文化,讲求“克己复礼已为任”,还强调“整体”、“一统”的思想;道家思想则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种有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烙印的传统文化精神对汉语言句法表达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使得汉语句法形式受意念引导,且比较注重整体性,对于话语的理解有时更多地需要借助整个语境来实现,就像上述“我喜欢炒番茄”这个例子一样,即使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意思,但是只要借助于上下文整体的语境,必定能准确把握到句子的意思,不会产生歧义。与之相对比的是,西方社会文化底蕴表达比较注重形式逻辑、分析和思辨,因此在句法表达方式上比较丰富,形态变化较多样化,句子组织严密,句法功能成外显特性,对于话语的理解也更多地取决于句法的标示,而不是语境。

(2)日常交际用语

留心的话很容易发现中外日常用语中一个极意思的对比,那就是:在回应别人的致谢时,汉语的逻辑是回答“不客气”、“没关系”或者“不用在意”等等表示谦虚的话,但是英语是回答“You are welcome”或者“This is my duty”等表示接受的话。这种差异也是能归结为文化使然:受传统文化影响,谦虚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谦虚的美德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了日常交际用语中,一方面在措辞上尽量的谨慎委婉,另一方面在措辞上也会自觉地展现谦虚的礼节。而在西方社会中,更提倡的是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权利的捍卫,谦让礼节文化始终不是主体,因此在日常交际用语上比较直白和坦率。

中西方在日常交际话题上也存在显著的不同,在中方看来可以直接讨论的许多内容,对于西方人则属于禁忌的话题。这种话题禁忌上的差别也可以找到文化依据:与重视隐私的社会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重视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倡导人和人之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纽带;而西方社会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将个人隐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范畴,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便会很避忌谈到有关隐私的话题。

三 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和载体,是最灵活、最准确地表达所有复杂的人类所能理解的敏锐细微的东西,同时文化也已经塑造了或者正在塑造着语言的特征。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别出不同社会语言存在差异的层面上,还要认真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差异性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