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阳关三叠》的意境美

2014-06-30 03:02王芳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古琴音色

摘要 古曲《阳关三叠》本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始安西》发展而成,今存琴歌谱。本文从分析诗歌的意境入手,进一步阐释古琴音色的意蕴美,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范本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送元二始安西》的意境听觉化,展现了中国音乐的古典飘逸与文人超凡脱俗的气质与优美的民族音乐格调,是传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琴 音色 意境

追根溯源,古琴曲《阳关三叠》是由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送元二始安西》一诗发展而来的。后来的古琴家把这首诗用到琴歌中,因重复了三遍,故名为《阳关三叠》,它是现今保存完好的琴歌谱。古琴曲的《阳关三叠》在唐代就开始传唱了,因著名故,“渭城”和“阳关”更是成为惜别的代名词。如《耿家歌》中的“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与歌者诗》里的“旧人唯有何戟在,更与殷勤唱渭城”,还有《赠歌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自唐宋以后,曾经有多个版本,现存有琴谱30多个版本,一共有6种类型。在明代比较流行,最初在《浙音释字琴谱》中所见到的一类,整首曲子残缺不全,到如今只保存有八段,王维的《送元二始安西》只用在了第一段。这6种类型的词、曲和曲式结构大多不尽一致,但是其主干部分大同小异,这就表明了它们是渊源同宗,一脉相系的。

明代盛传的《发明琴谱》,时至清代后经过了张鹤的《琴学入门》加工和改编,直到今天甚为流行。《阳关三叠》自唐宋以后,改为演唱的《阳关三叠》,改成唱曲后,更是将古琴的沧桑悠远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幽微的旋律既充分表达了王维诗歌的独有气象,又用听觉的感官丰富了语言的有限性,是古诗改编成歌曲的优秀作品。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对佛学尤为喜好,晚年觉完事皆空,人生无常,看破尘世,喜欢独居幽明,参禅悟道,写出很多禅意诗,在一朵小花的芬然绽放中,体悟自然的节奏,在数片白云的缱绻中,冥合宇宙的大音,正是在这样一种空明静谧的生活方式下,王维的这首《送元二始安西》有着独特的情感色彩和内蕴。很早就有人将这首画面感极强的离别诗改编成音乐,企图从另一种感官去把握王维的艺术世界。王维本身就是一个能写诗又会画画也懂音乐的人,他的诗歌自然能给谱曲者丰富的创作灵感。全曲意境古雅,凄婉哀愁,唱尽了古人在离别时纷繁的思绪和不舍的情谊,先是古琴版《阳关三叠》的问世,成为古琴的代表曲目,再是声乐曲的《阳关三叠》。歌词在王维诗歌原貌的基础上,有所增益。

一 阳关三叠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轔,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麟)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单从歌词来看,新添的词句丰富了原诗的情感表达,把离别之情又变成几个具体的动作和画面,如想象友人在长途跋涉的辛苦,以及喝酒之时想到重聚遥遥无期的黯然神伤,这些光从语言上就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再配上旋律,唱尽了离愁哀怨。

那是在一個烟雨迷离的春日早晨,路边青石板上的轻尘被一夜的雨露洗涤得清凉透彻,透着自然的灵气,举目望去,漫天清净,客舍幢幢,雨滴打湿屋檐,露出砖瓦本色的青。天地是那般无染,正是烟花三月,柳条抽新,嫩芽的绿与屋檐的青一隐一现,本是活跃灵动的春色,现在仿佛笼罩着一层重雾,压得它们不敢伸张生命的骨节,反而被低厚的气压罩得异常伤感。前两句诗并没有一个主体在审视着它们,诗人欲说还休的不舍已化作朝雨,客舍,杨柳,他并没有满腔倾吐离别愁绪,却让这些意象无不浸透诗人浓浓的思念,画面的意义由它们自然呈现,自由伸展。主体的退却,开显了一个世界。然而主体的思绪,让整个世界为之黯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劝友人喝下一杯热酒,西出阳关,便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了,只字未提离别,处处皆含不舍。言尽意续,空留悲风萧瑟瑟。

在对《阳关三叠》的歌词分析后,对琴曲《阳关三叠》进行审美的分析,本文认为《阳关三叠》的美学特征有以下三点。对诗歌原有意境的听觉化移植;古琴音色带来的超远玄奥色彩;民族调式运用下的古朴典雅。

二 诗歌意境的听觉化移植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离愁化为满眼的景象,在凄幽的意境中暗含着苍凉,空寂是王维诗的特色,唯有至静方能体悟到宇宙的至动,唯有聆听到一粒微尘的轻音方能领略自然的大声,独特的宇宙观使王维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喜欢寂户涧无人,纷纷开且落,喜欢去体验万物本有的生机,放弃对世界的理性宰割和意义控制,在《送元二始安西》中仍在有主体的隐遁和自然的自我开显,诗人没有大声喧哗着友人要离他而去,也没有满眼婆娑老泪纵横不知所措,而是安安静静的把自己交给世界,让世界来表达自己的不舍,表达自己的离愁。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我们从对画面的景观中拉了出来,别前互敬酒,是礼仪,更是祭奠,劝慰的话一说出口,便随风而去,不知东西,热酒穿肠,该是友人启程的时候了。一静一动,画面流动不失生气。它不愧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离别诗歌。

王维原诗中把浓烈的离别之怨弥漫在渭城、朝雨、客舍和杨柳中,让画面无言的传达出凄哀和忧郁。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环。交通不便的古人,对离别有着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时空的阻隔使他们更珍惜眼前的相遇,而离别后重聚的不可预测又使他们在分开前依依不舍,写下了数不尽的赠别诗词。其中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霖》、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学堂乐歌的代表李叔同——“弘一法师”也曾作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离别诗。在这些不同风格的赠别诗中,王维的《送元二始安西》仍是特色鲜明的一首。这跟他素来喜好幽静的佛禅有关,诗歌中散发一种深沉寂静,然而劝友人喝下离别酒的无奈又给全诗陡增惨淡和失落,它不像王维别的禅意诗那样泯灭六根,让生命世界自在呈现,自由兴起,不涉主体的强制干扰,劝酒的动作给整幅画面带来人性化色彩,使这首诗始终不离尘世的七情六欲,这种带着人性化色彩的凄幽之境被《阳关三叠》完全转化为听觉的世界,首先,是歌词的增益使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吐尽离愁和别绪,旋律平稳安静的进行中,始终裹缠着朋友即将远行的愁闷,高潮八度大跳,又把郁愁借助音乐推向巅峰,一次次的呼唤和哀怨,对友人的思念灿然于表;其次,乐曲在密集的音符中倾诉完“闻雁来宾”,静静地结束在诗人不安的睡梦中。乐曲贴近诗歌意境,让我们通过听觉得以领略王维诗歌的凄幽韵味,同时又有凄哀的人间烟火气息。

诗歌和歌词最大的不同,是歌词必须有强烈的情感性和表现性,与诗歌脱离音乐后追求言外之意,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不同,歌词始终要有与旋律相匹配的强烈的情感性和表达性,它必须把诗歌中隐而未现的情感显示出来,同时也不要流于平白直露,还要讲求文学性,这就是古琴曲《阳关三叠》中看到的和王维原诗中这么多添加部分的原因。当然,歌词与诗歌二者同样具有很多相似性,如高度的概括性,表情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 古琴带来的意蕴美

古琴是一件哲学乐器,它的音乐最能体现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的智慧,超越的灵音通往大音希声的大道,是古人体道的重要器物,“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被文人所重,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在儒家审美理想中,礼乐向来被认为是塑造圣贤的必须之途,古琴的“大雅之音”是君子修身养德的重要中介,所以孔子听闻美好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曾皙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和两三个朋友,几个书童在三月和煦的春风下,欢乐的唱着歌,而这个志向竟然被孔子首肯,并极力赞扬。这些都说明以“琴”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对儒家君子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而提倡自然无为,宁静淡泊的道家更是把“大音”作为审美的极致,认为超越的,宁静的,古雅的声音是最接近道的声音,它没有喧闹的声响,躁动的音符,只有清幽古淡的飘忽之音,流过心灵,浸润长天大地,实现物我两忘,始契道通为一。古琴的超远音色特征,正符合这种审美旨趣,它追求一种“太和之气”,在清微淡远中与道冥合,泯识显真,把世界从理性中解脱出来,还给世界最本源的自身,还给自己最原始的自己。

古雅的古琴弹奏《阳关三叠》,不仅将诗歌中本来的凄幽含蓄的意境成功转化为听觉世界,更将玄远淡薄的神韵注入其中,给原诗增添出又一种不同的色彩,这里有一种文字,绘画,音乐三门艺术之间的互通,文字的抽象性恰被绘画的形象性弥补,文字的凝固感性恰被音乐的流动性填充,三门艺术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共同通向一个命题——离别。接着是古琴音色带来的超远玄奥的风格,古琴音色独具一格,跟世俗声音很不同,是一种安宁,淡雅,超远的音色,古人认为“琴音”不只是声音,它携带着宇宙天地的信息,是可以通过它沟通自身与世界万物的,“琴音”可以传达来自幽深的“道”的“太和之气”,是文人墨客借以修身养德,安寄自身灵魂以实现自我逍遥的重要中介。这种恬淡虚静的声音来刻画《阳关三叠》,把诗歌已有的凄楚惆怅更是上升到宇宙的混茫中去,把人间常见的离别之情形而上为对人类存在的追问,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后,是关心友人的生命,更是关心人作为个体如何在周流不息的大千世界里安顿自身的灵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琴超远的音色,成功地把《送元二始安西》提升到哲学层面,通过淡雅的玄音,使我们得以将王维的这种离别之情深刻化为个体存在意义的审视。在第一叠中,诗人告别故人,遥想朋友在水流湍急的江河上摆渡,惊涛骇浪使朋友在小舟上辛苦劳顿,诗人心中无比挂念。古琴的低吟声,增强了离情别绪的特定氛围,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烘托在第二叠中,更是写尽离别的衷肠,离别后日日思君不见君,心驰摇荡,不知所终,把思念友人渲染得淋漓尽致。音乐由弱到强,但不脱从容、有内涵的表达;第三叠中,“未饮心已先醇”,诗人和朋友喝告别酒,但酒未喝心已先醉,诗人迷离的眼眶里闪过朋友驾马车归来重聚的美景,但又想到这片光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由得哀怨神伤,只好凭借书信和朋友联系,在久久等待友人的书信中,诗人向远处望去,只见天边的鸿雁飞过,枕着相思,诗人倦倦空眠。此句表达出了深刻的内心感受。同一音调将情绪的惆怅延长到更深,音乐高潮的渲染以及结尾“噫”的惆怅叹息,是此曲的高度概括。

四 古朴典雅的民族音乐气质

蕴含了深层精神气质的古琴音乐,是由经中国历朝历代深具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阶层参与创作并将其完善的。文人墨士以诗入琴,以琴托志,借以修身养德,例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白居易的《航夜摇琴》,李贺的《听颖师弹琴歌》等。古琴曲《阳关三叠》因其典雅、古朴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经典, 后由作曲家王震亚改编成男女混声合唱的艺术歌曲。古琴音乐,包括琴曲和琴歌,其中琴歌是以古琴(或称七弦琴)作为伴奏演唱的一种音乐体裁。

《阳关三叠》的旋律一唱三咏,基本上是在相同曲调上的反复有些微变化。该曲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强调羽到商音的四度支持,旋律音调古朴典雅,略带淡淡的愁绪,采用古琴“糅”、“绰”、“注”、“吟”、“泛音”的演奏技法,表现了对故人即将离去、依依不舍的愁思。同时采用弹弦后,共鸣体的余音袅袅,造成思绪空灵的意境,特别是诗句“遄行,遄行”中,反复运用了两个八度的跳动,另外,反复多次出现平稳的3 31 2-|3 31 2-|3 3 1 2|6 65 6-|通过按弦的轻重,以及音色的强弱对比来表现真挚、深沉的情感,动人心扉。接下来全曲的高潮,语气急切,情感激越,尾声又渐慢,减弱,诉尽别后的彷徨和喟叹。高潮部分的音乐激动酣畅,与前面的平稳形成对比,更显作者内心的郁结,旋律一唱三咏,犹如声声嘱咐,饱含浓浓深情。

作曲家王震亚于1954年根据古琴曲改编成男女混声合唱作品《阳关三叠》在全国各大院校以及民间合唱团广为传唱,1980年黎老先生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合唱曲《阳关三叠》第一叠以女声二声部合唱,感情细腻地陈述复杂而沉郁的思绪,表达对友人远行的关切。第二叠混声四部合唱转入男声合唱,音乐的强弱与音乐色发生变化,与第一叠形成对比,表现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音乐在第三叠时达到全曲的高潮,此时的主旋律时断时续,混声四部合唱中的女声显得更加哀怨。与旋律、和声与织体的变化与相互呼应,意蕴深远,表現出对友人无限留恋的感伤情怀,将无限遐想的空间留给听众。除了古琴曲,合唱曲版本的《阳关三叠》以外,该曲还被钢琴所重新演绎。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钢琴的音色是充满金属的光辉和理性的色泽,它代表着西方对世界的理性思考,这种音色去表现充满中国韵味的《阳关三叠》,更使《阳关三叠》的古朴韵味获得现代化的演绎,钢琴独奏曲《阳关三叠》主要是在古琴曲民族音乐阶调式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和声作曲技法,民族五声性特点,以及和声调式布局方面的探索。将中国传统的古琴曲的演奏风格与西方钢琴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是中国钢琴改编曲对传统民族乐曲发展与创新的大胆尝试,在钢琴演奏中通过运用宽泛的音域特点对古琴泛音进行模拟,对旋律反复三遍吟唱进行充分的展开变化,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完美的与西方钢琴音乐迥然各异的古朴典雅的民族音乐气质。这种以西洋乐器表现中国独有的审美风格,是中国古曲走向国际化的有效出路,也是中西合作的典范。

古琴曲《阳关三叠》将诗词的意境与古琴这一中国特色乐器的玄远音色完美结合,不仅再现了原诗的凄凉荒寒的已意境,更是将这种离别之情导向哲学化,宇宙化,化个人小我的情感为宇宙大我的普遍体验,使得离别更加深沉。《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心灵的艺术外化,它使我们看到,在中国古典艺术中,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不仅表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能被音乐完全听觉化移植,还表现在音乐的模糊性更将原诗的意境深远化,从不同的感官,深化了离别带来的这种生命体验。《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佳作,也是音乐创作者无限的灵感源泉,音乐的古典飘逸与诗歌凄楚哀怨的意境与格调强烈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传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注:本文系《声乐演唱中注重舞台表演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11KY31。

参考文献:

[1] 龚妮丽、张婷婷:《乐韵中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龙海:《名曲解读——高山流水遇知音》,岳麓书社,2008年版。

[3] 陆敏:《中国传统名曲欣赏》,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王芳,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古琴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阳关三叠”怎么唱?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