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阿勒泰的角落》具有繁多中之一致的魅力,它展示的不是音乐而是鼓声,不是组织而是集合,不是英雄而是一般人,不是危机而是最平凡的时刻,而凭藉坚决地罗列这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凭藉努力对我们指出一切东西不过是一个流动而无结构的整体的暂时悸动,深深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使我们产生让日常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冲动,李娟当然没有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她却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状态。
关键词:阿勒泰 角落 边缘人物 日常生活 深邃
引言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似乎让人穿越到了一个影影绰绰、如梦似幻的田园牧歌似的仙境,这是一个奇特的仙境,它既令人神往但又不是海市蜃楼,是既可望又可即的,这个仙境就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李娟笔下的那个仙境本质上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完全一致,只不过李娟用她那惊人的妙语让我们发现了芸芸众生日常生活中的璀璨与深邃,让读者不仅流连忘返而又感慨万千。
一 日常生活中的流光溢彩
这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阿勒泰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先看男人:即便是很穷也不会赖帐的,八十元钱分五次还的老实巴交的牧民《一个普通人》;不过问家务已经严重到了家里七只鸡少了三只都看不出来的男主人《我们的裁缝店》;乌鲁木齐师范学院毕业、说起汉语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停顿的尔沙《尔沙和他的冬窝子》;靠着门框津津有味地看着作者拉面的陌生的男人《看着我拉面的男人》……再看女人:年轻漂亮、追求时尚、做一条裙子和自己的婆婆轮流换着穿的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我们的裁缝店》;拼命地訴苦,干净利索地讨价还价,平均每三句话就得捎带一声“感谢主”的河南籍老太太《更偏远的一家汉族人》;白天睡觉,深更半夜旁若无人地唱那种川味极浓的招魂一般的曲子的外婆《外婆的早饭》……除了男人、女人,当然还有孩子:那些脚上穿着鞋帮子,手里提着鞋底子,满小镇串着消磨童年的小家伙《我们的裁缝店》;把鸡追得失魂落魄、一团面似的雪白,眼睛美得像两朵花一样的5岁男孩叶尔保拉提《叶尔保拉提一家》;还有那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的年轻姑娘《怀揣羊羔的老人》……作者不仅写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她还写了那些富有灵性、让人刮目相看的小动物:那只饥寒交迫、独自默默凭借让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在地底下打了一个月的洞的长着蓝眼睛的雪兔《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那些被放到扎紧口的塑料袋里,揣在主人的怀里,跟着主人过颠沛流离生活的甚至偶尔还会被好心的主人煮熟了的热带鱼《金鱼》;那只像人一样发抖、像人一样小心又像人一样固执的老钻人被窝的沉默的猫《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有人一样美丽的眼睛,额头上有一抹刘海,嘴巴粉红而柔软的小羊羔《怀揣羊羔的老人》;不用整天待在臭臭的猪圈里,一天到晚净在村子里到处乱窜,不时凑在别人家门缝上或趴在院墙上往里窥视的猪《在桥头见过的几种很特别的事物》……还有那些植物: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的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簇拥了一窗台的酢浆草《我们的裁缝店》;一棵一棵细细长长,几乎没有分枝像是灌木丛的火柳《河边的柳树》;长着长长的有锯齿边的叶子,平平展展地呈放射状贴在大地上的蒲公英《拔草》,当然更多的是深藏自己美丽的名字,却以平凡的模样在大地上生长的没什么花开的各种各样的植物们《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很大,大到无边无际,大到让我们迷失方向,找不到东西南北,也可以很小,小到一个弹丸之地,小到一个犄角旮旯,小到作者写的偏僻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完《阿勒泰的角落》,我们的感觉是亲切的,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角落里的世界没有那么大,而是小的,甚至小到不能再小,作者通过对“小”的发现、“小”的体悟,展示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美仑美奂的奇妙新世界,这个奇妙新世界像是一个让人心生羡慕、陶然心醉的世外桃园,但透过五光十色的表象,我们便会发现:作者笔下的阿勒泰角落里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着的日常生活,是平平淡淡、朴实无华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平淡甚至乏味,是一个又一个持续不断的普普通通的人过的普普通通的日子,是每个普通人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它是那样的千篇一律让我们心生厌倦,正因为如此,它很少引起人们的注目、反思,使我们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但“日常生活是历史潮流的基础,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冲突之中产生出更大的总体性社会冲突”。而总体性的社会冲突一旦得到解决,它们马上就会重新塑造和重新建构日常生活,所以“日常生活恒常存在,并充满价值、礼俗习俗和传说”,李娟用她那独特的文笔让我们体悟到日常生活隐藏着让人匪夷所思的美,让我们意识到(事实也是)只有在发生危机的时候,经济、政治问题才显得重要,除了这些时刻,日常生活根本就是第一位的问题。打开李娟的《阿泰勒的角落》,就像打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对《草叶集》的精辟论述:“繁多中之一致的魅力从未曾这样完全地、这样独到地被人感觉到。”因为,在桑塔耶纳看来,《草叶集》所写的,不像是音乐而像是纷乱的鼓声,不像是有严密逻辑的组织而像是某种同类项的集合,所写的不是伟人、英雄,而是平凡的芸芸众生,不是极端、危机的时刻,而是最普通的日子,但惠特曼通过坚决地罗列这些表面上看似无足轻重的事物,凭藉努力对我们指出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个流动而没有结构的整体的暂时悸动,通过这种方式,他深深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即使我们不想爱这种力量,但是我们一定会在内心深处赞美它,我们的审美能力无论如何不能不注意到它所产生的真实效果,并且能够发现实际上纷乱状态是崇高的,而且不断地使自然显得美。正因为惠特曼的《草叶集》具有繁多中之一致的魅力,我们读的时候只有大段大段地读,才能充分领略惠特曼诗中的美,因为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单独的短语、意象乃至诗行是很少说明什么的,同样,读李娟的散文也是,我们读一两篇只能有些轻飘、模糊的感觉,我们要一口气读十篇以上,这时似乎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似乎量变已经转化成质变,我们会猝不及防地感受到李娟散文的震撼力,我们才会发觉日常生活,蕴含无限可能,如同露珠折射阳光,异彩纷呈,惊喜不断,还可以使我们双足踏在坚实的大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与普通人同行,以平常心生活,恢复做普通人的尊严,人生境界得以升华。
二 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妙的事
李娟不仅让我们品味到日常生活之美,使我们产生“让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冲动,她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妙、深邃,那些让她也让我们心生困惑、拿捏不准的事。在《和喀甫娜做朋友》一篇中,李娟述叙了她与哈萨克族姑娘喀甫娜交往的全过程。作者家里开了一个缝纫店,曾经为喀甫娜做过一件马夹,并主动把价格降到了合适的位置,这让喀甫娜和她的父亲既高兴又感激,喀甫娜让作者骑上她那匹灰白色的母马,在帐篷周围散步,而当喀甫娜走的时候时,作者又给她外套口袋里塞满了瓜子和苹果,以这种古老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她们的友谊,并且日后也以这种古老而直接的方式维持着她们的友谊——喀甫娜让一位风尘仆仆的牧人捎来一块黄油、一包红绸子包裹的干奶酪,作者回送了两对花卡子、两瓶指甲油,一个礼拜之后,又有了第二次礼物的往来,喀甫娜送的是一块风干羊肉,作者回送了一棵大白菜、一些鸡蛋还有一个镶着很多彩色小珠子的发卡,但到了半个多月,两个好朋友突然见面时,互相问了一大通礼节性的废话后,那股激动劲儿过去了,两相沉默,突然间降临的尴尬像大石“咚”地落在两人之间,实在不知该怎么办好……愣了半天,作者只好拿起一盒鞋油向喀甫娜请教这个东西的哈萨克语名称该怎么说,她说了,又安静了,作者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又扯下脚边的一根草,问她“叶子”该怎么说,作者百思不解,为什么和喀甫娜的交往渐渐变得生硬、困难呢?毕竟喀甫娜是一位真诚善良而又善解人意的好姑娘,而作者又是真的从内心深处喜欢她,这是一种珍贵的、想一想都会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友谊,那为什么作者感到自己是在勉强地对待、甚至应付自己的好朋友呢?后来,喀甫娜在两个月之内又来了两三次,作者与她的友谊还是滞留在没完没了地问好、慷慨地互送小礼物来维持的地步,不但毫无进展,而且愈渐尴尬。按理说,有一场好的开始所牵扯出来的交往,总会比一个有着平淡开端的交往更顺利、更愉快才对。但这次,开端太过美妙却不以美好收场,真是令人诧异,甚至有一次,远远地看到喀甫娜来了,正在草地上的木头桩子那里系马的作者真想跳起来,缩到帐篷帘子后面的布匹堆上装睡觉。作者认为装睡觉总比装万分热情万分想念的驾势要自然一些,但是为什么要装呢?为什么会无力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呢?就像波兰著名诗人辛波斯卡在《不期而遇》中所写:“我们彼此客套寒喧,并说这是多年后难得的重逢……在交谈中途我们哑然以对,无可奈何地微笑。我们的人相互都不会交谈。”还是正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毕竟我是汉人,喀甫娜是哈萨克族,我们是多么的不一样啊,于是作者猜测,既然我已经从她那里感觉到一种尴尬,说不定喀甫娜也同样有所觉察,说不定两人都累于同一种苦衷……或许,“孤独是人的本性,独一无二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再细致、再紧密的人际关系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我们的孤独……
和这场友谊同样无疾而终的是作者的恋爱,在《有林林的日子》作者写到她与拉铁矿石的司机林林谈恋爱了,谈恋爱真好,用作者的话来说:“因为男朋友长得高大英俊,每次来看作者总要带一大堆好吃的东西,让作者感到很有面子。”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见过第八次面后就基本上没戏唱了,这真让人唏嘘不已,作者也曾反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林林呢?是因为他有一辆大大的卡车吧,这使他看起来似乎非常强大,强大到足够给人带来某种改变;还是因为他与作者一样年轻,一样有着欢乐的笑声;还是因为他也总是一个人,因为这是在巴拉尔茨——偏远的巴拉尔茨,一个被废弃数次又被重拾数次的小村庄……作者所分析列举的这些原因既是又不是。实际上,即使我们已经熟知许多人对爱情做过的睿智的思索、写下的精辟箴言,但这丝毫改变不了爱情神秘的气息,它来的时候我们毫不知晓,它走的时候我们无能为力,由此可见,日常生活可不是个小领域,表面上看四平八稳、波澜不兴,其实隐藏着暗礁险滩,潜伏着惊涛骇浪,并且云谲波诡,作者通过描写阿勒泰的角落揭示了日常生活深不可测的一面。
三 用独特的日常语言描述日常生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大约于2004年完成,描述的是1998年到2003年那个地点的生活场景,记录了那个时间和那个地点特有的色彩、声音、光影和气味,还有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所描述的内容相契合,作者使用的语言也是自然亲切、清澈如水的日常语言,或者说是经过作者加工改造的独创的日常语言,李娟的语言极为精湛,不是一般用优美、精致之类所能形容的,在她那些最好篇章的文字里,丝毫没有晦涩的地方,所表达的思想以鲜明纯净的方式结晶,交映而发立体的光辉。李娟对汉语语词的感觉,对其中各种微妙语义差异的感觉,给人一种无出其右的印象。例如,李娟写小孩子眼睛的一段文字:“我后来认识的小孩子库兰有一双银绿色的、漂亮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美艳的眼睛。在此之前,真的没想过小孩的眼睛也可以用‘美艳这样的词来形容。她的眼睛的轮廓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零乱而修长,像最泼辣的菊花花瓣。迎着这样的瞳子看去,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钻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的确,通常情况下,“美艳”这样的词应该用在妩媚的妙龄女子身上才更确切,用“美艳”来形容纯真无邪的孩子的眼睛,似乎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们反倒觉得用“美艳”是恰如其分的,李娟的文字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西方印象主义绘画风格,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孩子的眼睛所特有的光影的画面效果,在这里,李娟已经不是在描述自然了,而是在帮助我们感受自然、发现自然,我们读后不能不心悦诚服,还有这样的文字:“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像是幸福。”悲伤和幸福是相对立、相冲突的,把感觉到的悲伤说成像是幸福,从语义上说不合乎逻辑,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深入探究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同样,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有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这样看来,悲伤与幸福并不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它们也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面,李娟的文字不但不矛盾,而且含有哲理意味;还有这样的文字:“我们用模模糊糊的哈语和顾客做生意,他们也就模模糊糊地理解,反正最后生意总会做成的。不善于对方语言没关系,善于表达就可以了,若表达也不善于的话就一定得善于想象。”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语言的思考,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奥古斯丁曾区分过语言的声音与意义:“声音与意义是两回事,声音方面有希腊语、拉丁语的差别,意义却没有希腊、拉丁或其他语言的差别。”声音因人而异,意义却是同一的,而“语言的主要效果在于它的意义,在于它所表现的思想”。也就是李娟在这里所说的善于表达出意义就行了,直接越过了声音这个意义的外壳、工具。但李娟认为,比語言表达更重要的是想象,李娟这里所说的想象更多的是指想象对方想要表达的事物(如:观念、思想),因为“字眼所标记的就是说话人心中的观念,而且应用那些字眼的(当标记用)的人,亦只能使它们直接来标记他心中所有的观念”。如果我们已经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观念、思想,那么他到底是用什么样的话语表达就无关紧要了,所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想象力是一切能力的皇后,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想象力,李娟也用她独特的文字讲述身边的琐事,提醒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想象力的重要性,也许她比语言学家、哲学家论述得还要具体生动。
结语
李娟重视日常琐事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她总是着眼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但她又没有陷于日常生活的泥沼,而是精于细致观察、善于提炼升华,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并诗意盎然,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说:“写小姐和厨娘(普通人)要比写苏格拉底困难得多。”的确,写普通的生活,平常的事物,从中挖掘更深层的生命本质,这远比写惊天动地的事件、叱咤风云的英雄要难,原因显而易见,前者主要以作家的功力(文字、思想)吸引、感染读者,而后者仅通过所描述的事物本身就可以轻易获得读者的关注,李娟通过《阿勒泰的角落》、通过一种“举轻若重”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奇妙无比的角落里的生活图景,在此充满着常人忽视的感觉、边缘人物、日常习惯,以独创性的清澈语言传递深刻思想,为司空见惯的事物提供全新的视点,李娟没有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阿格妮丝·赫勒,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 列菲伏尔、赫勒,陈学明等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乔治·桑塔耶纳,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5] 辛波斯卡,陈黎、张芬龄译:《万物静默如谜》,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6] 何玉蔚:《逃避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精神症候分析》,《芒种》,2014年第5期。
[7] 莫罗阿,傅雷译:《人生五大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8] 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 洛克,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何玉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