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鹏达
近几年,一句顺口溜颇为流行,叫做“三年挣、三年平、六年以后无踪影”,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了我国农村产业经济中一项新产业前三年因为产量少市场份额缺口大所以利润高挣钱多,随后因为一哄而上地跟风发展,导致普遍收入下降,最后产品因为供求失衡而导致产业萎缩直至消失的一个怪现象。
然而,记者近日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甸子村九组江岗子采访却发现,这里的西红柿产业虽然已经干了整整十余年,但直到现在却依然红红火火地帮着农民挣大钱,突破了产业魔咒,这里的西红柿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辽宁省桓仁县江岗子这个居民组坐落在桓仁辽东大山的最东部,这里的村民上县城都得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交通不便。在这样的地区发展农民致富产业既没有交通条件,又没有大城市经济辐射的地利优势,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自2003年开始,一群农民在别的村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缓解生存压力时,他们把致富的眼光瞄在了脚下黝黑的土地上,借助于面江背山适合发展棚菜的环境和无霜期长于临近地区的气候条件,发展冬季大棚西红柿产业,在本乡本土间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到2006年,江岗子种植冬季西红柿的农户达到50多户,47亩地的产量达到了20多万公斤,成为了该地西红柿产业的龙头村。但是,由于当时地块零散生产,技术、市场都得不到保障,极大地制约了这一富民产业的发展。就在江岗子冬季西红柿产业举步不前之际,一直关注此项产业发展的沙尖子党委、政府开始采取扶持措施,以引导、破解、扶持的手段,为该产业拓展绿色通道。
沙尖子镇党委副书记田有力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为解决产业技术和开拓市场销售难题,沙尖子镇首先组织西红柿产业户成立了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把50多户发展西红柿的农民捆绑在一起共同集结生产。并选出了以吴志闯等党员做为合作社的领头人,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产业闯市场。同时,聘请县农业局的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到该地手把手地教农民各项生产管理技术,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该镇还专程派领导到白山、通化等更北的地区带上产品推销产品,为江岗子西红柿销售拓展市场十几个。通过这些措施,一时间让西红柿的产业户挣脱了发展产业路上的技术、销路等各种束缚,帮助已经发展起来的农民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红火的西红柿产业让老种植户得到经济效益的回报,一时间也让一些想发展西红柿产业却没有资金发展的农户开始着了急。面对弱势群体发出的呼声,沙尖子镇党委、政府没有推诿和放任不管,而是多举措,给予这些群众发展西红柿产业以推力。首先,他们从解决资金入手,一方面政府为每个新建大棚投入1万元的资金补助,帮扶农民发展此项产业。另一方面镇干部担保,协调农信社等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贷款资金,在产业发展资金上让农民宽了心。在此基础上,协调农民连片发展西红柿产业基地,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把产业需用的水、电、乃至作业道都通到每户大棚,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一切有力条件。据统计,从2007年到现在,沙尖子镇已经投入千万元资金支持此项产业。
农民的热情和创新精神,镇党委、政府的助力和务实服务,成为了江岗子地区冬季西红柿产业发展十年而不衰的源动力。到目前,其产业已经扩大到该镇下甸子等6个村,共建起温室大棚828个,从业农民600多户,每年该地生产西红柿总产量达到4000吨,总收入近2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