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4-06-27 13:15:17傅芳
考试周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社会转型培养对策

傅芳

摘 要: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然而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变更、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等诸多变化,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培养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转型期,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高校人才培养 存在问题 培养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象,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1]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方法和课程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工商业方式的变化一样,乃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在形成中的新的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努力。”日新月异的社会形态不断对人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1.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忽视了培养主体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某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偏于技术化,过于关注技能性课程及其实效性,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中,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功能与效率被作为根本性的诉求,过于追求学术成果,主要在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实验室、实验基地等方面进行建设。片面强调规模建设而忽视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对高校人才本身的探索;片面强调数量增长而忽视对人才全面的培养。[2]

1.2高校忽视了培养主体的心理变化。

随着社会转型,政治经济发生深刻的变革,人们的心理素质健康表现出新的特征。人们更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和享受,而忽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进一步追求的高尚精神和健全人格,出现精神贫困和信仰危机。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经济技术这架马车最终将我们拖进赤裸而无意义的虚无。”[3]如今高校的培养主体极易由于精神贫乏和信仰缺失而导致人生观的迷失、价值观的偏离和社会焦虑感增强等问题,出现长期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及自我控制力差等种种不良现象。

1.3高校忽视了培养主体的社会环境。

伴随着社会转型,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相继出现但未能及时解决,逐渐演化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的种种不满情绪,进而产生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特别是舆论领袖对人才的心理和思想动态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权威机构经常利用影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将舆论系统化地向社会宣扬,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舆论变形和虚假舆论的出现,破坏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主体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对高校德育极为不利。

2.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2.1重树培养理念,加强人文教育。

高校必须反思既有的教育观念,认清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重树培养理念,转变一味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对培养主体的人文素质重视不足、培养不够,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4]人文教育的展开有很多方式,如增设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及体育等课程;开设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文化修养等。由此,革新观念,加强人文教育,高校将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2.2树立榜样典型,进行价值引导。

榜样典型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榜样教育因其激励和示范的双重价值是一种古老而又独具创新的教育方式,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榜样的一言一行都生动直接地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有着极大的模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思潮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消解了人文道德价值,极易导致人生观的迷失、价值观的偏离。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价值观、人生观在待确立之时,更需要榜样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利用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

身处社会之中,社会舆论无处不在,为了避免其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必须懂得如何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一定程度地控制舆论,引导舆论,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精神;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舆论引导,根据舆论的性质及获得的社会关注度采取“加减策略”,指引受教育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积极正面的舆论上,减少对不良舆论的关注;师生定期交流,针对当时社会的热点舆论或极具争议的舆论开展讨论,教师听取学生的想法意见,及时引导,学生可从教师的意见中得到点拨。

3.结语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起,“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高等教育要把促进人才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和方向。[6]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了培养观念偏差、忽视人才主体变化和对人才外部成长环境的调控等问题。只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理念,时刻把握社会动向,高校就可以逐步应对转型期的种种新挑战,培养出不断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雅.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33.

[2]乔万敏.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

[3]常若松,梁超,马锦飞.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特征[J].社会观察,2013,3.

[4]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16 .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3,4.

[6]郭艳利.新时期人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社会转型培养对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48:29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9:20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4:38
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1:04:28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2:09:48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