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评价法命制选择题的尝试与反思

2014-06-17 23:49陶兴赋
化学教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反思

陶兴赋

摘要:针对选择题在化学考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尝试命制客观性选择题,通过答题情况的分析,能较快地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层次情况,以期扩大SOLO分类评价法在试题命制研究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法;命制选择题;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评价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呢?SOLO分类评价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SOLO分类评价法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等级描述的质性区别的划分,从而达到评价获得较好效度的目标。SOLO分类评价法依据皮亚杰结构理论,建立学生对某一具体领域问题的五种思维水平,提供一个问题的清晰的评价系统。五种思维水平反映了学生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应答结构水平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不同水平的回答反映出学习质量的高低。在评价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识别学生现有的发展处于五个水平中的哪个具体层次,从而诊断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一种以评价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逐渐成为教育评价方面研究的热点[2]。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有关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有80篇,其中最早的理论文献出现于1998年,相关文献中以试题设计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有2篇,都采用了SOLO理论的五个递进的层次依次设问的方式设计试题[3]。

SOLO分类评价法在开放性试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总体看来“在文科中的应用比理科的应用广”,“在探究性实验试题中运用比简答题的应用广”,“在主观性试题中比客观性性试题运用广”。然而客观性的选择题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化学考试中却占有较高的比例,如果通过一道或一组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符合现实情况下考试模式的需要,亦能开发SOLO分类评价法在测量领域的应用。带着学习的态度,运用该法尝试命制三道选择题,期待与同行老师一同探讨开发基于SOLO分类法在选择题模块运用的空间。

1 SOLO分类评价法简介

SOLO分类评价法是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与其同事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可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的结构。”SOLO分类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学说,它将学习成果划分为5种结构。5种结构及其含义如下:

前结构(prestructural):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真正的理解,解决问题时逻辑性差,处理问题时发生错误。

单一结构(unistructural):解决问题时,只能想到某一知识点,并立即得出结论。

多元结构(multistructural):解决问题时,能够想到多个知识点,但不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关联结构(relational):解决问题时,能够想到多个知识点,可以将这些知识点联系成一个整体。

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能对结论进行反省,从而得以扩展。

SOLO分类评价法将学生的情况大致归入上述5种结构中,在每一种结构中又分出3个水平,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勉强符合。5种结构和3个水平分别用字母和数字来代替。E代表前结构;D代表单一结构;C代表多元结构;B代表关联结构;A代表拓展抽象结构;1代表勉强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由此也可看出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个二维评价系统[4]。

选择题因其考查点灵活、可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中考化学考查中的比重较大(扬州地区百分制试卷,第一卷客观题分值40分,其他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选择题的比重30%左右),在大范围的考试中运用读卡机读卡,省时且高效(运用软件分析,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快捷),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数据,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关注教学盲区起到积极作用。对于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发展的程度还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这一方面跟目前的选择题的命制思路侧重于结果性考查,淡化思维过程考查有关;更可能是SOLO分类评价法在命制选择题方面的应用还很少,已有的研究显示SOLO分类评价理论不仅可以为开放性试题研制出能揭示思维层级的答案评价标准,还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提问方式,即按SOLO分类标准的思维层级设置问题,命制出可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种题型的题目[5]。

如果建立基于SOLO分类评价法命制的选择题题库,通过运用“一道题或一组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分析统计每个人的选项情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为了能够说明SOLO分类评价法在命制选择题方面的应用,这里选取目前比较盛行的流程图式选择题为案例,说说个人点滴想法。

2 命制三道选择题

2.1 第1题

2.1.1 题目

工业尾气硫化氢溶于水成为氢硫酸溶液,直接排入空气会产生污染;目前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制得工业产品硫化钠固体(H2S+2NaOH=Na2S+2H2O),工艺流程如下:

D.系列操作中一定含有过滤这一步操作

2.1.2 思路

(1)关于题干设置:简短文字体现环保意识、废物利用的思想;给出了信息反应方程式,便于理解流程中的核心反应。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4]李旻.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尝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23~24.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4]李旻.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尝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23~24.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4]李旻.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尝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23~24.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