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饮食跨文化传播上的冲突及消解

2014-06-13 10:11:59曹一然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消解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

曹一然

【摘 要】本文以2011年6月发生在中美之间的“皮蛋风波”作为案例,对冲突双方在这一风波中的跨文化交往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中西双方固有的饮食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中细致入微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产生摩擦的可能性,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日常性也为饮食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更频繁的接触机会。

【关键词】皮蛋风波 饮食文化 跨文化传播 冲突 消解

“民以食为天”,一句古话不仅道出了食物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似乎也见证了他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并流淌着的优秀饮食文化。2011年6月28日,美国CNN举行了一次全球“最恶心”食物评选活动,来自中国的皮蛋“位居榜首”,这一消息传出,在华人中掀起轩然大波,CNN的报道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尊重,从而引发了一场饮食的中西跨文化冲突。

语言问题一直是跨文化传播的瓶颈,这也似乎暗合了上帝建筑巴别塔以阻止人类“共谋”的绝顶智慧。在本次“皮蛋风波”中,通过对CNN报道的分析发现,由于语言差异产生的误解依然是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之一。

CNN在其报道中以“iReport: The most 'revolting' food I've had is...”为题,核心语句如下:We asked our brave iReporters to tell us about the most challenging foods they've come across on their travels. Here's what they submitt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 “Its awful -- it tastes like the devil cooked eggs for me.”中国媒体很快就对这一报道进行了大量的转述报道,其内容相差无几。如中新网6月29日的报道:“美国有线电视网最近选出全球最‘恶心的食物。在他们眼中,多种亚洲食物都是恶心的,其中认为最恶心的是皮蛋。CNN说,皮蛋的味道吓人,外形也怪异,像是魔鬼生的蛋。”

单从语义上对比,可以看出几点明显的误解之处:首先,revolting(令人恶心的)并不等于challenging(具有挑战性的),CNN只是在其文章标题采用了这一词语,在其正文中均以后者代替,可见CNN的本意并没有将食物贬为“恶心”的意思。可见,媒体报道中的非客观性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而这显然是在这次报道中走“标题党”路线以引起噱头的CNN所忽视了的。再次,报道中明确提到“排名不分先后”,但是中国媒体报道中却无视这一点,纷纷说成是“全球最‘恶心的事物”,同时CNN也说明了关于皮蛋的评价是来自于公民记者(said Holwerda),而中国媒体则报道称“在他们CNN眼中”,甚至是专有名词“公民记者”iReporters(即读者记者)也被翻译成CNN记者……经过这般翻译后形成的中文表达获得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效果。

以上失误虽然不排除中国媒体的无心失误或知识不足,但是,其中显而易见的关键语句缺漏和指代主体错位等问题不禁让人怀疑媒体进行真实客观报道的诚恳性,毕竟,这样“缺斤少两”的报道的确引起了社会的轰动反应,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媒体从事新闻生产及编辑工作时所追求的效果。因此,中国媒体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的相关报道,实际上在中国受众面前挖了一道沟,阻碍着他们对CNN报道进行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为之后的跨文化冲突埋下了苦果。

有时候语言翻译方面即使做到了精准到位,但是带给受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语境障碍。具体到本次“皮蛋风波”中,其实丹尼博客中有一段话,表示这起初只是美国人丹尼的私人活动项目(品尝各种奇特的异国食物),他并没有将个人感受公诸于众的意图,因为在他发表之后的几个月,那篇博文“安然无恙”地躺在丹尼的博客里面,直至CNN的正式引用。而CNN在报道时没有详细地介绍这一背景,只是直接引用了丹尼关于皮蛋味道的评价。在脱离了原文作者经历的具体语境下,CNN话语转述造成了他者(中国)的理解障碍,这一点往往是版面编辑和报道主题限制下新闻媒体惜字如金却不得不自食其果的悖论所在。

CNN报道的语境缺失以及中国媒体转述时的语言误解,使这一事件在中国受众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对于皮蛋的“遭遇”,网友的所有评论中呈现抑或不解愤怒,抑或迷惑、无奈、焦虑等心理,再来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心理,如“老美懂什么叫吃的,咱中国人才是吃家、美国佬懂什么,他们国家的历史都没有咱中国皮蛋的历史悠久!”等话语,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这些受众对本国饮食文化的优越性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对他者的文化进行了刻意贬损;最后一种值得注意的是网友中存在不少的恶搞、调侃心理,如“美国朋友来了,国宴上以皮蛋拌臭豆腐作为开场菜,就这么定了!”等此类话语,这种心理体现了受众对传统权威信仰的解构,带有后现代性的某些特征,而这种恶搞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事件的严肃性意义,相对缓和了跨文化冲突的敌对性。

7月5日,丹尼在《台北时报》发表了一封道歉信,7月6日,CNN也用中英文两种形式刊登了相关说明。

综合对“皮蛋风波”的以上分析,我们愿意乐观地相信,饮食跨文化传播虽磕绊难免,但解决的可能性一直都是潜伏在冲突之中,等着人们的智慧发现。具体到这一事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语言层面。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在翻译他国报道时持以客观负责的专业主义精神是第一要义,除此之外,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对国人的对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饮食进行翻译之时,不仅仅要将它在本国的特点包含在内,还要将他国的饮食文化心理考虑进去。

其次是行动层面。系统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制作工艺、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可以从实践层面上增进美国民众对于中国传统美食的了解,加强东、西方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

最后是文化层面。传播学家彼得斯认为,交流的挑战不是忠实于我们的地盘,而是对别人抱原谅的态度,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看待自己一样来看待我们。因此在饮食的跨文化交往中,当出现类似皮蛋的“遭遇”时,应以包容态度对待他者,而不是一味要求他者认同本民族的饮食爱好。还要互相了解他国的整体文化特征,比如如果中国人没有了解美国人喜欢调侃的幽默文化,就难怪丹尼遗憾:“他们没有理解我的幽默……”。

最后本次风波虽已平息,但是仍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何兆武先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说过:“科学和艺术乃至一般文化,也只有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不然的话,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就会是畸形的,并且对内对外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国媒体及网友如此强烈的反应显露出来的文化不自信以及民族主义情绪在跨文化传播中就如一块文化地雷区,敏感而危险。当然,我们也不必对此完全悲观,只要允许各种文化在自由的空间中以自由的方式碰撞,个中不友好的现象会被大多数的美好所取代。

作为中国受众必须意识到,在未来的饮食跨文化传播中,只有站在他者角度来作他者对本国文化的体验,方能事无巨细,尽力做到真诚全面地介绍本国饮食文化,当然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远远超越我们构想中的各种完美场景,因此在本国饮食文化遭到他者误解甚至引发敌意的时候,能够义正言辞地站出来捍卫其尊严也是正当之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不要做过分读解。□

参考文献

①[荷] 依托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②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③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④陈国明、安然 编:《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消解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54:20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50:33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2:10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4:20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1:21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