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巧用材料,化解重难点

2014-06-12 09:54李建华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巧妙运用重难点史料

李建华

摘 要: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推陈出新,既考虑知识的生动有趣,也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则应该巧妙地运用材料,化解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史料;巧妙运用;重难点;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和新高考,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由自己做主的课堂,让自己和学生适应新课改,更让学生适应新高考。高一学生的兴趣倾向非常明显地表现为两重特性:一方面就是仍对具体、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热情不减;另一方面也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发生着浓厚的兴趣。这既体现了新课改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也对新高考中学生能力的要求有了良好锻炼。

当你的课堂改变了,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变了,当学生心中的历史课变了,学生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改变了。而这些改变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和善学的积极心态?怎样才能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的“情境”课堂?我想,巧用教材,化解重难点,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人教版历史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一课教学实践中的感受,简单谈一谈巧妙运用材料,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对欧洲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概念层次,但是课本中的概念枯燥生硬难懂,学生不好把握,这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一课的重点之一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难点之一是认识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于是我引用了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薄伽丘《十日谈》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材料: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妻子去世后,就发誓抛弃红尘去侍奉天主,并把两岁的儿子带上山与世隔绝地独自抚养教育,他除了让儿子背诵祈祷文和向他谈论天主和圣徒的光荣外,从不跟他谈世俗之事。在山上的许多年,儿子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以外的人。儿子长到18岁了,一天他随父亲下山进城,路上所见都让他感到很好奇,他不停地问父亲。途中遇见了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儿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怕儿子起邪念,就回答道:“它们叫绿鹅,快低下头,别看它们,它们全是祸水,是邪恶的东西,千万不能靠近!”可儿子却说:“我还没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逗人爱的东西呢。它们比你平时给我看的天使的画像还要好看呢。看在老天的面上,要是你疼我爱我的话,就把那边的绿鹅带一只回去吧。”

故事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听得很投入,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听到儿子的这番话,此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发表意见,有的说:“失望至极,十几年的教育竟然付之东流。”有的说:“儿子的想法符合人的本性。”也有学生说:“儿子这是对传统的天主教会思想的挑战。”……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点拨:你能够体会到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以生动的故事在讴歌人性,认为人的天性无处不在、不可磨灭,更无从回避,从而鞭挞了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束缚人性的实质。并明确指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的目的正是要把人们从教会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自此学生对“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理解更加深入。其实这一材料在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会用,可在运用时往往是解释了什么是人文主义,介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薄伽丘及其代表作时会用来举例,材料仅仅只是用来营造轻松的学习兴趣。可当我巧妙地运用时,不仅以薄伽丘的《十日谈》为代表让学生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成就,也让学生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在不失时机地提问中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

猜你喜欢
巧妙运用重难点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感悟创新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探讨肢体语言在戏剧导演创作中的巧妙应用
一“变”解千愁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