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班级常规管理三部曲

2014-06-12 23:12沈洁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幼儿园

沈洁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引导方法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可塑性很大。幼儿从小养成良好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而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前奏曲——建立班级常规,确立常规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方圆”既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又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那么,“规矩”和“方圆”怎样建立,建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1.“步调一致”——建立常规的奠基石

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搭班老师多商讨,保证班级常规的一致性。

(1)找方向,立规则

首先,我们在接班时就一起分析班级状况,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制订《本班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达成共识。如:制定搬椅子、排队时用什么信号;带操时用怎样的队形;用餐、吃点心时如何排队、洗手、入厕;收发玩具用怎样的指示语等。老师言行一致,幼儿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并在常规中快速成长。

(2)勤思考,多商讨

我和搭班老师每天不定期、不拘形式地交流、讨论孩子的表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对策。如:晨锻结束后,我们带小朋友走直线,拖着长长的队伍进教室,随后小便洗手吃点心。我们发现每次组织幼儿盥洗后吃点心,总是乱糟糟的,不是进出盥洗室的幼儿相撞,就是等待吃点心的幼儿吵吵闹闹。于是,我和搭班老师就商讨,我们走曲线。进教室后绕教室一周,这样孩子就全都到了教室里,老师的要求也听得清,出盥洗室的幼儿由于与排队等候的幼儿不在一个方向,也不会相撞。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秩序性,又避免了自由活动的杂乱。

2.“抓住时机”——建立常规的金钥匙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抓住时机,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刃而解。

有的老师在小班幼儿到园后的第一天,只要孩子不哭,幼儿可以随便走动,随便玩耍,岂不知丧失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因为孩子在第一天入园时就告别了家庭中的一部分教育,而要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中。因此,第一天中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吃点心,第一次放杯子,第一次集体游戏,第一次在班級里自己吃饭、睡觉等等。对于在新环境中的幼儿来说,第一次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这时老师要抓住第一次,让幼儿在全新的常规中知道自己要怎么做,让孩子在第一次中感受班级常规,建立自己的班级规则。

3.“付出爱心”——建立常规的润滑剂

对于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充满爱的班级氛围对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每个幼儿都渴望能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只有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因为你的爱而感动,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在幼儿的眼里却是对他们的关注和爱。一次抚摸、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问候……我们都不应该吝啬,对习惯好的孩子这样,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应该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而不是把我们拒之门外,因此,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幼儿建立班级常规。

二、主题曲——理解班级常规,感受常规内容

班级常规制定后,幼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感受、理解常规。这时,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待幼儿,用语言与幼儿交流,用图示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感知常规,从而理解常规、细化常规。

1.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常规

班级常规制定初期,幼儿要学习交流性的讨论。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及语言的词汇量较少,对交流讨论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别人发言时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大声地喧哗、走动,甚至会吵闹。老师必须准确地引导,使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专注、倾听、友好等。慢慢的,幼儿就学会了讨论,会换位思考,明白自己和别人的观点是否合理或正确。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在交流性讨论中得到了加强,规则也得到了巩固。

2.在图示标记中理解常规

在建立常规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班级环境的不同布置来辅助幼儿理解常规,即用环境的暗示,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转化为隐性的环境提示,让幼儿理解规则,并内化常规意识。

如,操场上画的线条,暗示幼儿要沿着线整齐地走;图书角贴的安静标志,暗示幼儿在阅读图书时要安静;在自然角中摆放幼儿亲手饲养的小鱼、蜗牛等小动物,暗示着小朋友在活动时说话要轻声,大声的说话会吵到动物朋友;楼梯口、水杯前、小床边的“小脚丫”无不暗示着规则和秩序。这些图标稚趣可爱,容易理解,幼儿很乐意去遵守。通过这样的环境暗示,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规则,使幼儿在班级的活动中有序、自如,形成一个温馨、和谐、自主的班级氛围。

三、进行曲——养成班级常规,内化班级规则

在班级常规的养成方面,我们必须在方法上灵活多变,才能帮助幼儿内化规则,达到自我管理。

1.抓住方法,内化意识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善用方法,逐步引导。

比如:请幼儿站直线时,如果有人离开直线,可以用情境化的语言与幼儿交流:“站在独木桥上的宝宝,千万注意了,离开直线就是掉进河里了,当心啊!”这时离开直线的宝宝马上归队,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迅速排整齐队伍,减少了老师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常规。

当然,班级常规养成中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示范模仿”、“妙用儿歌”“送红花”“个别教育”等等。只要掌握孩子的学习、年龄特点,认真分析,你就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常规意识。

2.引领幼儿,自我管理

当幼儿建立并理解班级常规后,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管理,从而内化班级规则,使幼儿从外部听从到自发管理过渡。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只有让他们练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自己出发,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和学习中。

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是老师们却吃力不讨好地全包办代替了。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绘画……只有自己做了,实践了,幼儿才真正地对制定的规则进行了演练,通过这些操作训练,使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常规。

(2)争做老师的小帮手

我们可以请幼儿一起选举“值日生”,每位小朋友在一定时间内都能轮换做,比如“星期一的值日生”“星期二的值日生”……每位幼儿都做到了值日生,把管理任务下放到孩子,不但减轻了老师的管理任务,还加强了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设置“小小监督员”,让常规较好的幼儿管理幼儿,一则管理任务下放,再则,因为是孩子们公认的好孩子,他们信服“监督员”,引发幼儿对“监督员”的向往,使幼儿更规范自己,督促自己要遵守规则。另外,还可以设“小组长”的职务,选拔几位能干的幼儿帮助老师共同管理,促进常规的养成。

总之,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管理的新思路,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规教育的度,探索建立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正仪幼儿园)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