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2014-06-10 09:55毛立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中心

毛立华

【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提问,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学会学习。教师提问需根据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突出“主问题”。第三要抓住课堂契机生成问题。第四要钻研教材文本产生问题。同时要求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有自己的思想。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师提问;主问题;深入文本;学生提问;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堂语文课,总少不了提问。既然课堂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构成的,那么提问也是双方共同的活动。一堂课中,既有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少不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无论是老师提出问题还是学生提出问题,都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教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具有多种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完善学生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师生的感情。“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在什么时间、什么时机提出怎样的问题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一)根据学生需要提出问题

首先,提问不该是心血来潮、任意妄为,“捞到篮子就装菜”,而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不是满篇问,而是对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教师在提问中要摒弃没有必要、无聊、简单的提问。如老师一上课就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作者是谁?”学生齐声作答,貌似调节了课堂气氛,其实是做了无用功。提出问题,三五秒内教室里举满手,也是不值得称赞的。对学生的提问,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值得带领学生深入探讨的方面来提出问题。如在教《芦花荡》一课时,像“本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发生的事?”这种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而是可以围绕“老头子的自尊、自信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来找一找,读一读老头子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真切地感受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又不失可爱的人物形象。

其次,在提问时要避免问题过“碎”,教师连串的问,学生连串的答,整堂课教师忙,学生累,双方都缺乏思考沉淀的时间。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突出“主问题”。“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的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力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整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能使全文上下延伸、左右逢源的主问题,将课堂整合起来。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抛出一个主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深入课文,把握细节,就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都找出来、理清楚了。如在教读杨绛的《老王》一课时,本来设计的是一般的教学思路,中间有许多小问题,“作者对老王做了哪些描写?”“写了什么?”“老王为什么会这样?”“结尾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说明了什么?”问题比较碎。后来经过整合后我提炼成两个主问题:“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一家又是怎样的人?”这样就可以把全文贯穿起来,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到老王的“苦命、老实、善良、知恩图报、渴望亲情”,我们一家的“善良、关心他人、平等的意识、自我解剖的精神”。这样,课堂教学时思路清晰、完整,而不是跳来跳去地讲,同学们只要顺着这两个问题就能把全文主要细节涉及到、理解清楚。

(二)抓住课堂契机生成问题

课堂是活动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预设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了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就可以抓住契机及时生成问题。如在《故乡》一文中,结尾处讲到杨二嫂发现闰土船上的灰堆里有十来个碗碟,一时学生想不明白,本人就在此生成问题。

师:为什么会有这十来个碗碟?

生:肯定是闰土自己埋的,老实人也有不老实的时候。

生:我不赞成是闰土埋的,我觉得是杨二嫂埋的。

师:杨二嫂为什么要将碗碟埋在闰土的船上呢,对她一点好处也没有啊?

生:杨二嫂是为了打击“我”一家人对闰土的好感,出出气,也顺便使她能捞到更多的好处。

师:这么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生:老师,我觉得是“我”母亲偷偷埋了给闰土的,是为了帮助他又顾及他的自尊。

师:你的考虑有更多的人情味。

通过这样抓住契机生成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语文课堂的魅力更能显现。

(三)钻研教材文本产生问题

课堂提问不是天马行空、信手拈来的,而是要紧扣教材目标,突出课文的重点来提问。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的目标,重点提出的问题是:老舍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是怎样展开联想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写?也可以利用文章的留白、想象来提问,延伸、拓展课文。教完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提出的问题是:游行大典结束后会发生什么?在课文想象的基础上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孩子都会有哪些语言、行动、心理,最后还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如《游行大典之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作者在湖心亭遇到两个金陵人并没有表明自己的心情,就是有留白之处。那么,可以提出问题:张岱此时心情如何?他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期遇上两个金陵人,有没有不高兴的感觉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深入课文去理解“见余,大喜曰”中的“大喜”的含义,张岱描写金陵人“大喜”,那么此时他内心也该是“喜”的吧。还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从课外补充资料,了解张岱并不善喝酒,此时却“尽力喝了三大杯”,可见他那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喜悦了。所以,深入钻研教材文本提出的问题,可以带领学生更好、深入地理解课文,学到知识。

二、 学生提问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所以学生能深入文本去理解内容,并能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课堂提问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一味地依照传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师在上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要教的这篇课文,然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疑问提出三到五个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统一收上来后快速浏览一遍,去掉雷同的几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马上解答掉,最后对剩下几个同学们普遍认为有价值的、有深度的、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讨论。这样的一堂课耳目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全民参与,学习积极性高涨,课文的要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这样的一堂课对教师是个极大的挑战,教师并不是简单的“主持人”,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问题有很好的预见性,才能既发动学生,又完成教学任务。

有时,教师在讲完课文后,总认为自己讲得很清楚了,但实际上学生可能还有些困惑。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提出自己有什么不清、不懂的地方,请同学们帮助解答。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因为如果不认真听讲那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探究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寻求集体帮助,教师也可适当点拨,如果确实有想不到的、回答不出的问题要勇于承认,同学生一起去课外研究解决,千万不能糊弄过关。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问题的深浅也各有不同,重要的是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有自己的思想,使语文学习有更多的乐趣,有更深的意义,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参考资料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董 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中心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
学生课堂提问点燃思维的火花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