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高中生的睡眠障碍的咨询报告

2014-06-09 17:35潘旭双潘建设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睡眠障碍高中生

潘旭双 潘建设

【摘 要】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以失眠为主的睡眠的质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本文系一例男高中生的咨询个案,在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辅导,并总结应用体会。

【关键词】高中生;睡眠障碍;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叶某某,男性,18岁,汉族,温州人,在家排行老大,现读高三,足月顺产,幼时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病实际遗传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叶述

主诉:入睡困难、担忧,不安近3个月。

个人陈诉:我平时很认真学习,上进心强,但很少与同学交往。因中考失利,进入中职学习国际贸易职业,立志通过单招单考进入大学。平日成绩居中上水平,但不稳定。3个月前因面临“一模考试”。十分紧张,彻夜未眠。导致成绩在班里一落千丈,此后就一直处于睡眠不佳状态。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白天头痛,头晕,脑袋发胀。上课也无法集中精神。此后,每逢考试,此现象更严重,担心失眠会对身体及学习影响,所以特来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家人反映:该求助者生性内向,做事追求完美,很少与同学及家长交流,有事喜欢闷在心里。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自行步入咨询室,神情忧郁不安,态度谦逊合作,思路清晰,在叙述过程中表情自然,有时表现伤心流泪,理解力好,性格内向,敏感,急于要表达痛苦,未见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试结果:总分17,属于肯定有焦虑。

(2)《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验结果:总分192,躯体化:2.58;抑郁:2.15;焦虑:2.68。

四、评估与诊断

综合分析所获资料,根据郭念锋的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人格相对来说还是稳定的。自知力也是存在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深刻认识,有强烈的求治欲望,想摆脱睡眠及情绪问题,主动咨询,态度诚恳,未见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可能。与抑郁症鉴别,求助者没有明显的情绪低,兴趣下降,消极、悲观、厌世等症状故不考虑。另与焦虑症鉴别,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广泛性的焦虑或发作性的恐怖状态,有不安症状,主要是担心睡不好影响学习等以生理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符合CCMD-3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碍:睡眠障碍诊断标准。该例属失眠症。

引发求助者失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理因素,目前处与青春期发育高峰,有时有遗精。②社会因素:单招单考竞争激烈,压力大。模拟考失利对其打击较大。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很少主动与其交流。③心理因素:性格内向,做事追求完美,对考试前睡眠不好必定影响成绩的不合理认知,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认识,调节情绪,减轻不安,缓解睡眠障碍。

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心理健康。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认识,调节情绪,减轻不安,缓解睡眠障碍。

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心理健康。

七、咨询过程及分析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①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②心理帮助阶段;③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共2次)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求助者心理支持

方法:会谈、心理测试

过程:①运用结构化技术,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②完成HAMA、SCL-90等心理测验;③询问基本情况,让求助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④确定咨询目标,引导求助者将锁定失眠上的目光转向探索自我。⑤讲解心理治疗特点,强调主动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求助者对咨询师的解释认真思考和体会。

如:失眠症是一个生理紊乱过程,同时也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鼓励其将无助的,不安的,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聚在内心的不良情绪。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地眼神,鼓励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气氛使得其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

第二阶段(共3次)

通过会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其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求助者建立有利于其睡眠的良好的行为方式。

该生过分关心自己的睡眠状态,认为自己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会导致身体较严重的损害,并且会极大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一方面担忧会影响身体及学习,更深层次的是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等。通过分析、解释和质辩,使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重新建立适应性认知。

学生把失眠的后果看的越严重,他可能就越关注,越不安。反之,如果他对失眠的症状评估及后果有较合理的认知,不安情绪就可以得到缓解。引导其意识到心理上的持续的压力才使其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所在,让其有所领悟,对他当前及未来的认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该生反映自己为了保证睡眠,提前上床,但因为时间尚早,所以上床后仍睡不着,他不甘心,坚持躺在床上,但却越来越兴奋,入睡时间更加延长,如此反复循环,不仅没有解决失眠问题,反而更没了信心。该生有不良行为存在使得失眠继续保持下去,改变这些行为可以改变其失眠症状。所以要帮助该生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对其提出作业改变其行为方式。

具体如下:①白天适当体育运动及劳动;②按时上床睡觉,不得提前;③上床到入睡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即使睡不着可以起来看书或听一点轻音乐。④稍有睡意时不可马上上床,必须是睡意很浓时才上床。

在对其提出改变行为方式的建议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睡眠知识指导,并且指导其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诱导入眠。

第三阶段(共1次)

通过会谈、心理测试等,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求助者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如三个月后联系汇报。

八、咨询的效果评估

(一)心理测试:

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结果总分小于7分,提示没有焦虑症状。

SCL-90(90项症状清单)结果总分95分,焦虑因子分1.25,躯体化因子分1.35,减分率50.5%。

2、咨询师的评估:经过六次咨询,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该生的失眠症状减轻,以能安然入睡,并且由于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了有关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心情较以前放松和愉悦。在辅导过程中,睡眠情况虽然有时反复,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后,能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打破了“失眠→担心→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贤臣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2]杨本付,张作记.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1999,9(4)346-348

[3]曾瑞华.中学生抑郁焦虑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86-87

[4]李守龙,郑咏梅.高中生睡眠质量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4-1035

作者简介:

潘旭双,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教一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潘建设,温州康宁医院,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睡眠障碍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某社区门诊苯二氮类助眠药处方情况及分析